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协调思路下的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佳 刘文雅

  一、引言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东部等率先发展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一个转型期.在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成为实现西部发展,东部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在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生态环境破坏、发展成本提升、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采取的产业转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寻找更加适合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寻找现有产业转移模式在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产业性质的分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取得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二、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主要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产业转移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雁形模式”,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再就是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的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后来的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得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转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关注产业集群效应的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 二是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研究中,中国学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多种模式:梯度转移模式、中心辐射模式、逆梯度转移模式、边际渗透转移模式、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三是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O E M 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在产业转移研究过程中,一般都是假定产业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自然现象,因此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产业转移的模式,而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产业转移的正面影响,忽视了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只有切实地考虑产业承接地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的目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忽视,所以在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未预料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产业性质界定的不明晰;二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产业性质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在此基础上创新产业转移模式。
  三、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
  针对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结合前面的产业转移理论,我们看到,在东西部产业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选择的产业转移模式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产业转移模式只是注重了产业转移的阶段和产业转移的结果,而没有考虑产业转移后东西部的区域经济关系,因此,本文在东西部区域协调的思路下试图提出一种新的产业转移模式,并对这种模式做初步的探究。
  (一)模式的经济学基础
  首先,本文的研究思路来源于公共产品理论和产业链理论,在模式探究过程中笔者将东西部转移的产业性质定义为公共产品。笔者认为这种界定是符合实际的。我国的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政府行为的对象自然是公共产品的一种。而作为公共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公共产品实现的困境,而正是这种困境导致了在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样就明确了产业转移中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的承担者一旦明确,行为方的行为就有了制约的机制,可以有效地遏制产业转移冲动,实现更合理的产业转移选择过程。
  其次,简单地讲,根据产业链理论,只要一个地区处于一个产业链上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区段,那么这个地区就可以从这个产业的发展中获益。所以,本文将东西部产业转移看成是东部产业链的纵向延长,这里,东部产业链的延长不仅仅包括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还包括产业链的外围部分,具体就是指东部转移来的产业,西部没有上游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情况,这样就可以加强东西部的合作,将产业转移方和产业承接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避免产业转移方对产业承接地利益的过度占用。
  以上就是本文模式的两个经济学基础,就是产业是公共产品,产业转移是东部产业的纵向延长。下面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创建。
  (二)模式的初步探究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首先针对产业公共产品的性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东西部产业转移双方的责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区域协调战略,让东部和西部同时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结果,使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其次,就是在转移过程中采取产业链纵向延长的方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西部转移进产业的市场问题。产业链纵向延长可以使得产业转移方和承接方建立稳固的经济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
  综合上面两种思路,笔者认为,此种模式可以称之为产业转移的产业链纵向延长模式,而且产业链是从产业功能分工的视角对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体现,产业链分工又为区域分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在这种模式下,首先要强调产业转移中产业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政府。其次,要从全局出发,从产业链功能布局的视角,确立协调发展的思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建立东西部更为合理的合作关系。因此,这种模式指出了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阶段,同时,纵向延长不但说明了我们采取的措施,同时体现了区域协调的思想。
  四、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进行的尝试性研究和构建,本人认为要实现东西部产业的更好转移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评估
  在产业转移之前对所要转移的产业和产业承接地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产业与承接地的匹配关系,而且要注重两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产业后续发展和两地经济合作打下基础。评估过程中产业输出方要全面提供产业的相关信息,并对其对承接地的影响向产业承接方做出详细说明,同时,产业承接方要根据这些影响并结合当地实际对产业承接后的具体影响做出分析。
  (二)明确责任
  在产业转移的过程明确东西部双方的责任,这是政府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由于产业转移是两方政府或者是一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转移过程中要防止产业承接地权利的过度让渡,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是政府产业转移职能的重要保证。
  (三)法律保证
  制定产业转移方面的法律,为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盲目性提供法律保证。法律是约束不合理行为的主要依据,产业作为公共物品,有很大的寻租空间,而合理的法律设计可以更好地避免寻租行为的产生,更好地保证产业承接地的根本利益。
  (四)自身能力培养
  产业转移只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一种外部推动力,要想实现西部地区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育,只有这样才会实现产业转移的真正目的。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转移产业链的低端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引进与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可以在让渡部分利益的情况下,要求产业输出地承担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的任务,真正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两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布局与分工,使得东西部共享产业转移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甘肃省烟草公司计划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