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静萍

  摘 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达到特定目的的“披露管理”,是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于2007年1月1日开始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其改变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 金融工具、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和分部报告等几个方面。显而易见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财务造成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一些地产公司、证券公司等含有大量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财务报表个别账户数字将有巨大的变化。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本就普遍存在,对于新会计准则是有效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为其留有了更大的空间,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盈余管理并不能增加或者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它只能通过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会计报告上数字的调整来控制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以实现管理当局的利益。由此可见,盈余管理相对于会计舞弊行为在概念上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别,后者对利润的操纵超越了法律和准则的界限,来达到会计利润虚增或虚减的目的,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很容易划清的。而且,因为盈余管理手段都是在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允许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较会计舞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更具隐蔽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资本市场筹资动机
  在中国现有的制度下,公司首次发行股票、配股增发都与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密切相关,公司有在资本市场筹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例如,李志文、宋衍蘅(2001)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存在着普遍的利润下滑现象。而且,配股后的上市公司利润均显著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配股前后利润的变化情况与中国证监会的有关配股要求相呼应,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为达到配股目的而操纵利润的行为。
  (二)避免处罚动机
  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以及其 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这是管理人员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逃避惩罚,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未能达到规定条件时,管理当局不得不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其财务报表,保住上市公司这宝贵的“壳”资源。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年大亏”、“第二年扭亏”、“两年不亏、一亏惊人”等现象不足为奇。
  (三)税收筹划动机
   所得税是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动机。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通过盈余管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税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有许多控股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属于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往税率低的子公司转移利润,从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四)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有关各方的利益是直接相联的。股票价格上升,传递给市场的信号就是公司价值上涨,从而可提升公司的形象,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公司内部,会计盈余是管理层订立薪酬计划和管理决策的基础,经理人员为了政治前途、获取声望、公款消费以及自己免受解聘,利用平滑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趋于管理者的预定目标。例如,红光实业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上与券商联手操作, 操纵股价,损害广大中小股东利益。
  三、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一)密切关注公允价值计量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是与国际接轨,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新准则增加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同程度地应用在17个具体准则中。 因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企业间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容易被利用应给以特别关注的有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二)密切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变动
  非经常性损益是企业利润总额的一部分,但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利润的影响是短暂的,因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较容易被人为地操纵,所以这两部分比例大的话,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可将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从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这是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线索。
  (三)关注审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的变更
  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使经济评价职能的“经济警察”,其审计意见应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线索。在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时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上市公司是否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要更换,对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应特别关注;第二,上市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水平高低和独立性,特别要关注更换前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知名度、在同业中的信誉、以往的记录等方面的差异。
  (四)关注非财务信息
  不可忽视的信息有:1.上市公司扩张过快,容易造成内部管理跟不上,内部控制容易出问题,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素。2.经常签订企业合并协议,这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法。许多公司为保证预期的收益水平,通过企业合并、资产置换等来掩盖不利的经营业绩。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有利有弊。适度的盈余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往往被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须加强治理。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防范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确实在一定程度缩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由于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扩大,一些会计政策的引入,如公允价值的计量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有一定难度,上市公司的盈余弹性增强。针对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应该放在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要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要着重研究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及其案例,总结出其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成果,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二)加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
  重点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力度。增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关键在于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直接聘用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而应由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更换,从根本上防止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行为发生。如我国“银广厦”、“郑百文”事件,都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操纵的漠视和无效监督。加大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违背会计准则行为的行政惩罚力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大司法惩罚力度。
  (三)不断完善管理者业绩评价体系和报酬激励机制
  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者业绩评价的基础是公司业绩指标,而现行业 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由于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公司管理者便可不通过实实在在的经营而是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这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改革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和指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同时,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亦需要改革,可以考虑推行股票期权这一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政策,可以使股东与管理者的目标最大程度地一致。
  (四)进一步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资本市场
  诱发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 ,例如配股政策 (“10%或“6%”现象)对公司上市、取得配股资格、终止上市的条件过于简单,而且都以会计盈余单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要清除这些诱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就必须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股票发行制度从核准制逐步转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实现公司真正的“能上能下”。对于目前的配股政策,单纯改变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而影响配股条件是不行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取消目前呆板的评价指标,变单指标为多指标体系。增加公司持续盈余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指标,综合考察上市公司的效益或亏损情况,避免由于制度硬性规定而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参考文献:
  [1]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6.
  [2]李志文,宋衍蘅.中国上市公司的“变脸”现象,中国会计与
   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2.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
  2000(9).
  [5]田昆儒,姚会娟.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基于上证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J].
   会计之友, 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