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技术创新与浙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建设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4个超万亿的省份,经济发展一直以快速、稳健而闻名,过去多年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3个百分点,2003、2004年高出5个百分点左右。然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浙江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在全国靠后,浙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2003年列各省市区第5位,到2006年降至第29位,与全国工业走势形成了强烈反差。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是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能波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 offconomic Growth)--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把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新设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种形式: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中产生,经过技术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的总称。
  
  技术创新是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粗放型”,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量的增长,或靠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不注重改进经营管理与科技进步。“集约型”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而实现经济增长。迄今为止,浙江一直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依靠大量增加资源投入实现数量型为主的经济增长。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的增长,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主要内涵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工业经济状况及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浙江工业经济状况分析
  运用多个指标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常用方法。1997年,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对1992年制定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作了修订和完善,将纳入评价考核的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表1列出了1992年以来浙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总的来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由1992年的103.3上升到2005年的156.6,上升幅度为51.6%。
  
  但是若深入分析,近10多年来浙江工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首先,这10多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各年度之间发生过几次波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出现下降,1998年才大体恢复到1993年的水平;最近两年由于宏观调控后一些过度扩张的行业亏损严重效益下降,整个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又有所回落。
  其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上升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编制方法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标准值作为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对比基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指数的大小。而上述指数标准值,主要是考虑我国当时工业经济实际水平和一般标准确定的。7项指标标准值大体代表了我国“八五”后期的水平,这与现阶段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0元/人和产品销售率96%的标准值明显偏低。由于标准值偏低,客观上造成目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虚高。
  再次,从1998年以来主要效益指标变化情况看(见表2),除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之外,其他6项指标虽都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并不明显。2005年与1998年相比,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的47.6点中,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贡献就达33点,贡献份额达到69.3%,其他6项指标改善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的贡献率只有30%强。事实上,2005年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并无明显改善,2005年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产负债率都只勉强达到“八五”末期全国应达到的一般水平。
  (二)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三重约束”同时并存。一是资源约束。2006、2007年电力供应有所缓解,但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和其它一些初级产品的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稀缺,建设用地供给将长期严格控制;虽然建设用地存量目前还有一定潜力,但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机制和物质技术条件有待改善。二是环境约束。由于目前单位产出的排污量较大,经济增长中污染排放总量还在增加,加上居民的环境诉求越来越高,使环境约束日益加大。三是市场需求约束。全国和省内投资增幅有所下降,扩大消费需求虽有潜力,但增长速度受居民收入及其他多种因素制约,外贸出口的高增长趋缓,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相当严重,表明今后几年工业经济的市场需求约束将会有所加大。
  2.经济增长进入成本上升期。全国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高消耗、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经受到冲击,浙江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这表明,浙江经济进入了成本上升期。从趋势看,可以说是开始进人“高成本时期”。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浙江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门槛”,比全国超过“千美元关口”更意味着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成本的上升。二是土地、能源、矿产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浙江土地、能源、矿产资源贫乏,省外国外输入量大,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因而资源性产品和运输价格水平相对较高。三是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上升。主要是不同群体利益协调成本、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成本等跟随发展阶段的推移而不断上升。四是涉外经济的成本上升,特别是贸易磨擦、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导致出口成本上升。
  
  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浙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04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经济的运行轨迹和面临的新情况表明,浙江经济增长不能再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的粗放型投入,而必须转向集约发展;不能再主要依靠提高投资率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必须转向技术创新。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除基础性研究仍由国家来组织外,其他领域应把企业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浙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根据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特点,分层次建立创新体系。大企业和大集团成立国家级实验室和区域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
  (二)确立企业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从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入手,建立严格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目标集中于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着眼于长远利益,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确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
  (三)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政府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构筑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如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拓宽技术创新资金的筹资渠道,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实行新产品开发税收减免优惠,增强重点企业的留利水平,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改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为政的体制,使之联结成一个整体来共同面对技术创新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研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形式,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如江苏省从1989年开始开展以校企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结合工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加速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速度,使双方都获益匪浅。
  
  (五)建设开放、高效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机构实现一体化创新过程管理。抓好技术创新涉及的资金运作、内部组织、市场预测、营销管理等工作,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文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采取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将研发人员的贡献股权化、期权化。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确保高技术人才和其所在机构对研发成果的共同所有权。
  (六)研究开发清洁生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改造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技术基础为主线,改进工艺及装备设施,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气、废渣、废水排放量。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浙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