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两国货币流通速度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春艳

  摘 要:货币流通速度无论是对货币理论的发展还是时货币政策的操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比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化进程
  
  一、引言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体现名义产出水平和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宏观变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研究货币货币流通速度问题,对于货币理论的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操作,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是否是变化的,各派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公式为V=GDP/L(Y,ι),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公式为V=Y/f(Yp)。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二、文献综述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国内学者李治国,唐国兴(2006)基于实际收入和利率水平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模型解释中国货流通速度下降之谜,并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持续增长、利率连续下调、市场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导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利率上调的预期和财政支出比率的持续上升将有效阻止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刘曦,贺学春(2006)通过对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与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实现性的比较,建立理论模型,运用调整、短期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弱外生性检验,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指出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另外,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制度和创新等都对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三、中美两国货币流通速度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GDP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比值(CDP/M1、GDP/M2)代表了相应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流通速度,其中GDP/M2反映了长期内货币流通速度。
  
  (一)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自1978年以来显现出递减的趋势,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降的速度有很明显的差异。
  (1)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V1,V2)有长期下降的趋势。M1和M2的流通速度分别从1979年的4.42和3.07下降到2005年的1.71和0.61,分别下降了61.3%和80%。V2的下降幅度远大于V1,但从图1可以看出V1的波动幅度要大于V2,因此V2更能代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2)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增长高涨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速度放慢;经济增长处于低潮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加速。V2的年度变化率,自1978年以来有三次为非负(1988、1994、2004),分别对应着三次经济高涨期;V1也显示了同样的波动特征,反应程度比V2强烈。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增长周期的这种密切相关性,产生于经济增长周期带来的物流加快和货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增长旺盛时,居民的收入增加且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消费欲望高涨,货币流通速度加大。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货币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起飞的新时期,经济生活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用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和劳务范围不断扩大,更多的货币投入流通,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
  二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分工的深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范围和数量同比例增长;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使得流通中货币容纳量相对增大。这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要求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货币流通速度就会有个正常的减慢过程。
  三是居民预防需求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劳动制度的改革在逐步推行,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在金融工具仍然很单一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住房、子女教育、未来的医疗和养老不得不增加当前储蓄,增加了收入和支出的时间间隔而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
  
  (二)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自1948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1)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V1,V2)有长期上升的趋势。M1的流通速度从1948年的2.49上升到2005年的9.29,上升了73.2%:而M2的流通速度却从1948年的1.93下降到2005年的1.35,下降了30%。美国的V1和V2只是大体上一致。
  (2)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V1在80年代以前波动幅度比较小,而80年代以后波动则比较大;但V2却一直很平稳,波动幅度相对于V1来说要小的多。
  美国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创新从总体上具有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随着新金融工具和新金融结算支付方式的产生,交易更加便捷,非货币资产形态的流动性提高,货币需求减少,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二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这些机构与商业银行开展竞争,使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存款被挖走。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作大大加强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
  
  四、中美两国货币流通速度比较
  
  (一)从货币流通速度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美国则是上升
  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先是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的稳定化程度提高而上升。
  
  当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特征意味着我国的货币化进程还在继续深入。由于在货币化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弹性较大,表现为货币需求的增加大于GDP的增加,由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呈下降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化,经济生活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为媒介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断扩大,货币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导致满足经济增长正常需要之外的超正常货币需求的增长,使得大量货币沉淀下来以适应这种需求,货币流通速度自然会下降。如果将货币化视为一个综合和全面的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国的货币化完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货币化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还将持续。
  一旦经济发展从货币化迈向金融化,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美国自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出现金融创新,例如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自动转账制度、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以及期货、期权的问世等,总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广度都使得整个货币的流动性加强,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再加上美国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二)从货币流通速度本身来看,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比美国低
  2005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V1是1.71而美国为929,差距之大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我国的V2是0.61而美国为1.35,也是中国的2倍多。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我国由于消费习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改革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储蓄率较高;而美国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超前的消费理念等使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储蓄率则较低。二是我国实行月工资制度,而美国实行周薪制。―般而言,取得收入间隔时间越长,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越多,造成货币的沉淀率高,流动性越差。与美国相比,我国居民取得收入间隔的时间是美国的4倍,因此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肯定要比美国慢。三是我国准货币的流动性比美国小。我国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美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一,因此我国居民能够运用的金融创新工具也极其有限,这就使得我国准货币的流动性比美国这样―个金融发达国家准货币的流动性要小,从而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比美国慢。
  另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比美国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比美国低和经济稳定性比美国差所致。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正处于货币流通速度V的第一阶段即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趋势,而美国则处于第二阶段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我国由于金融发达程度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慢,而美国由于高度的金融创新,金融发达程度高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快;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稳定性稍差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比较大,而美国经济稳健增长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波动比较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