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云鹤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紧缺及与之伴随着的能源价格上涨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之一。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忽视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导致我国目前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能源紧张状况与我国目前阶段性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密切相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发行大批国债,启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第三轮经济增长。这一轮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单轮投资驱动特征。直至2002年世界经济整体好转,我国在全球化产业结构整合中逐渐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机电产品出口增加,而能源紧缺迹象也随之趋于明显。据有关的公开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1.42,以月度数据估计2004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也将在1.5上下(表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该数值高于建国以来任何一年的数据。
  对于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状,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产业的特点,对不同的能源品种的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会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影响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且会大大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张丹,2003)。还有学者认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的关键因素(吴巧生,2004)。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的能源紧缺问题既有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工业化进程阶段中重化工业化致使高能耗产业增加的原因,也有工业生产带动的能源正常消耗增加的原因,同时也有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也有当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作用不强所导致的能源耗费过多的原因。因此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都是影响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二、现阶段影响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分析
  
  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提高了。按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1960)的分析方法,考察世界工业化经济史,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产业总量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演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如纺织业)―――资本密集(重化工业化)―――资本技术密集(航空汽车、家电等)―――知识技术密集(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的发展的要素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特征;与此相对应,从附加值角度看,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具有从低附加值―高附加值―更高附加值发展的产出特征,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导致产业结构软化,则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年比重趋增,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从就业角度看,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重大大增加。根据库兹涅茨模式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看,我国当前人均GDP约为1000美元,此时产值中三次产业依次为10.9%、48.4%、40.7%,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依次为177%、453%、370%。但2003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依次为49.1%、21.6%、29.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而在国民经济产值比重中第二产业从1990年的41.6%上升到2000年的50.9%,2001年的51.2%与相近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要高10~20个百分点。造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的重要原因是重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多数年份超过50%,特别是90年代以来,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0.6%提升到2000年的59.2%,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60.5%。国内学者测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正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为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期。由其他工业化国家经验可知,在此阶段工业重型化是必然结果。我国此轮经济增长中,重工业领先于轻工业的增长,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看,2004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中基本生产资料的增长率虽有减缓,但仍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造船、汽车制造、机床等现代工业保持了较好增长。2003年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392亿元,同比增长18.6%,比轻工业快4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5.5%,2003年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冶金和化学工业是带动工业加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上述5个行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9%,拉动全部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重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分为采掘(伐)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我国拉动全部工业增长的多是重工业,而重工业的性质决定其为高能耗产业。2002年、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34914.75万吨标准煤、1678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与我国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相关。
  工业化、城市化是每个经济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从历史上看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则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量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的对比,本文选取城市化指标因素作为影响能源消耗总量的要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居民用电在全部电力消耗中的比重也在上升,由1996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12%。居民用电不仅对用电量的增加有较大的拉动,而且加剧了电力需求的波动性,尤其是居民空调保有量的增加使夏季空调用电对电力需求产生的冲击尤其明显。在夏季高温时,上海市空调用电的最高负荷达到了550千瓦,占全部负荷的40%。在江苏省,高峰时空调负荷也达到4―5百万千瓦,约占全部负荷的25%―30%,而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对于一个能源有限的国家来说,以耗费更多能源的代价来换取短期内较快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会因为这种发展模式在将来对能源消耗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因为当前的这种发展模式对能源过度开发而使将来因能源缺乏导致对经济发展的更大制约。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来看,在这一阶段中能源消费强度都不会快速下降,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家庭能源消耗总量将呈上升趋势。因此降低能源消耗,必须要找到并强化可以减少能源消耗的因素。史丹(2002)提出市场经济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改进企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二是改善能源的配置效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必须关注能源投入与收益的关系、能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关注技术创新,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能源要素流向投入产出高的地区,使能源要素配置区域合理,从整体上改善我国能源效率。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提高能源的配置效率,使得在能源消耗总量缓慢上升的同时经济发展取得较快的增长。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对未来能源消耗估计不足使得能源生产建设萎缩就是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强行政力量过强引起的。近两年来,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之间的价格矛盾十分突出,这正是长期以来我国价格扭曲所导致的后果。目前,煤电价格实行的还是双轨制,国有煤炭企业按计划价格即低于市场价格或非电力用煤的价格向计划内电力企业提供电煤,还有在现行电价管制办法中1985年以前建成的老电厂和发电网仅根据“燃运加价”等成本推动对电价小幅调整,对1985年后的新建电厂实行以各自成本为基础的还本付息电价,造成电价混乱。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在价格扭曲和价格补贴下取得的,而恰恰是在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取得的。在长期的价格扭曲下,能源生产企业内部效益不高,造成了能源供给方面的不足,供给不足绝不等同于无效率的消耗减少;长期的能源价格偏低使得一些高能耗企业利润潜力加大,能源利用效率低,并带动了一些高能耗企业盲目重复建设,这就使得在能源需求方面加大了能源耗费;行政上对能源供给流向管制(如电力供给不足时,对一些企业进行保护使这些企业有足够的电力供应,并且价格低廉)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市场化因素可以从供需两方面来解释能源消耗的原因,增强市场导向作用,强化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能源配置效率。

  
  三、我国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关系的回归分析
  
  对LE、LIND、LURB和LGAMP进行OLS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E= -5.657949715+ 2.535852318*LIND+ 0.3527308375*LURB - 0.1727975168*LGAMP
  式中E、IND、URB、GAPM分别代表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化指数、城市化指数、市场化指数,经过自然对数变换后记为LE、LIND、LURB、LGAPM。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各年能源消费总量指数;采用非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两者平均值来代表工业化程度,即工业化指数(IND)=(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2;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以工业总产值中城乡个体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比重(即市场发挥作用部门的产值)和城镇非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比重(即市场配置劳动力比重)来衡量市场化程度,两项因素权重各为0.5。LE为被解释变量,LIND、LURB、LGAPM为解释变量,时间区间为1978―2003年。指标的具体计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的2004、1998、1992、1985年数据。
  根据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基本要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方向与经验分析是一致的。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目前工业化IND的进程、城市化URB进程加快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市场化GAMP进程的推进会导致能源消耗的降低(-);工业化对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为2.535852318,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为0.3527308357,市场化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0.172797516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加快技术进步。资源的丰富或缺乏是相对于一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路线而言的。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看,我国的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历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单位GDP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呈“倒U型”变动,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使曲线更迅速地进入到下降阶段。我国制造业整体在世界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位置,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因此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和原材料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产业化的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大幅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也不乏在不利的资源约束条件下,逼迫人们以技术创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后来反倒创造了新的优势的例子。
  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必然的。我国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浪费能源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造成能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树立能源集约型使用这个目标,建立起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合理利用能源,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满足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增强能源市场的市场导向作用。我国能源市场还不完善,能源市场的计划倾向还很严重。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市场导向、强化市场机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全社会能源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能源弹性系数,降低我国生产单位GDP所需的能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