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包思勤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曾两度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首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提出的目标虽不十分系统和明确,但所描绘的美好前景也是相当鼓舞人心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而受到了搁浅。相隔半个世纪,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运用同一概念来标明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是其他词汇所难以替代的。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之后,经过对解决“三农”问题多年的探索与思考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记。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精辟概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农村的高度统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战略决策。“三农三牧”问题始终是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事求是地说,也始终是没有彻底解决好的“症中之症”。不走新路,不出新策,不多管齐下,恐怕难以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首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牧区的扶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村牧区水利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原则,支持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行政嘎查村全部通路、通电、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引导农村牧区居民点布局。继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干旱缺水地区和高砷高氟地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全面普及农村牧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计划。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继续实施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全面完成初中计算机教室建设任务。加大全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完成小学以城镇寄宿制中心小学为主、初中以城镇为主的义务教育体系,实现普通高中全部集中到旗县所在地。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牧民医疗卫生条件。巩固和完善以旗县医院为骨干、苏木乡镇卫生院为基础、覆盖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合作制度,对因病致贫的困难农牧民实行医疗救助。推进农村牧区基层文化站建设,编制实施全区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继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户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用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其次,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着力调整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改善种植业结构,稳定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种植效益。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增加单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扩大专用小麦和玉米、优质小杂粮、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圈养、模式化饲养、集约化经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基本草牧场,全面推行休牧、禁牧和轮牧。优化养殖业结构,加快良种繁育,提高自繁能力、良种比例和单位产出。
  第三,要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主导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牧业,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不断推进品牌化、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具有我区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它中介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规范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农牧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值得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绝不是简单地“建新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要强调求真务实的作风,一定要从农村牧区的具体实际,特别是农牧民的意愿和需要出发,防止个别地区、个别人把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德政工程,变成新的 “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1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