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弗兰茨.格里尔帕策的中篇小说《可怜的乐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斯文

   摘 要: 弗兰茨・格里尔帕策(1791-1872)是19世纪奥地利文学毕德麦耶尔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语文学史上继歌德和席勒之后最有影响的古典主义剧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也令后世作家与读者仰慕惊叹。他精通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历史和戏剧艺术,在创作中他又深受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创作丰富和超越了古典主义文学,并且开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本文在此着重对他的小说作品《可怜的乐师》做浅层探究。
   关键词: 《可怜的乐师》; 艺术特色; 人性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46-02
  
   《可怜的乐师》是格里尔帕策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篇小说之一,但却被视为德语文学史上的一个名篇。它描写一个善良忠厚的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不幸的一生,笔触细腻感人。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转折,没有宏大的场面,却于平淡无奇之中完成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于平凡琐屑之中透露出温情和诗意。
   一、小说情节梗概
   每一年在维也纳郊外的布利基特奥都会举办教堂纪念年市,这是一个属于民众的欢乐节日。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剧作家,为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也去参加节日狂欢,以体验民众的快乐。一位举止独特的老乐师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与他攀谈,并于不久后拜访了他简陋的住所,了解了这位老人不幸的生活遭遇。
   这位贫穷的乐师叫雅各布,是一位有权有势的枢密顾问的次子。他的父亲虚荣心强且性格暴躁,对长子和三儿子很满意,因为他们很聪明,而对慢性子的二儿子缺乏耐心,称其为迟钝的人。由于雅各布在一次考试中的糟糕表现,他的父亲对他彻底失去信心,不再同他说一句话。父亲责令他住到对着邻家院子的后室,并到一处办公机关当文书,但没有薪酬。一天雅各布听到在邻家院子中有人在唱一首简单却触动他内心的歌。他拿出从前曾十分痛恨的小提琴,并尝试跟随歌的节奏一起演奏。由于雅各布的琴术不高,而且他没有乐谱,所以没有成功。他确定,唱歌的人就是每天去他工作的办公机关卖烤饼的女孩芭芭拉。她向他承诺,会请教堂的乐师把乐谱帮他抄写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去邻家的杂货店,从芭芭拉,也就是杂货店老板的女儿那取回乐谱,但这件事被雅各布的父亲知道了,狠心的父亲把“走上邪路”的儿子赶出了家门。随后雅各布的家里接连遭遇不幸,年轻的他生活完全要靠自己。虽然他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但由于他不成熟,轻信别人,有限的遗产很快被骗走了。当芭芭拉认识到,她无法使喜爱的人――懦弱的雅各布成熟起来,她在父亲的催逼下离开维也纳并嫁给外地一个有钱的屠户。年轻的雅各布只好沦为街头乐丐,靠卖艺为生。几年后,芭芭拉回到维也纳,她的丈夫在城外买下了一家肉铺。她还有了一个叫雅各布的儿子和一个女儿。芭芭拉请雅各布教自己的儿子拉小提琴,当他们拉着熟悉的乐曲时,芭芭拉也会一起唱起来。这便是老人自述的遭遇。
   此后,当剧作家旅行归来,又想起了那位可怜的老乐师。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浮冰壅塞河床,引起洪水泛滥,这使得剧作家更加担心老乐师。他又去拜访,却发现在乐师租住的房子前有一只送葬的队伍。从房东那得知,洪水来的时候,老人本来安全地坐在阁楼屋间里,当他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声,便冲下楼尽可能去救人,后来得了重病,不久去世了。在房子的阁楼上,剧作家遇到了芭芭拉和她的孩子,是她出钱为贫穷的雅各布举行体面的葬礼。
   过了几天,剧作家去芭芭拉的家里,托词想买下老人的小提琴留作纪念,但被芭芭拉拒绝。尽管雅各布性格软弱,但芭芭拉仍要保留他的提琴以怀念她曾经爱过的人。
   二、作品的艺术特色
   《可怜的乐师》这篇小说的结构可以说是大故事中套着一个小故事,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故事,而雅各布的故事又嵌在这个大的故事中。
   小说的中心冲突是父子矛盾。雅各布辜负了父亲对他过度的期望,并被虚荣心强且性格暴躁的父亲抛弃。父亲死后,他通过继承财产,有机会重新过正常、富裕的生活,但由于他迟钝被骗,使他失去了这个机会。父子冲突是格里尔帕策本人生活经历和境遇的真实写照,但他只是听天由命,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痛苦,而不去抗争。而作品中的乐师恰恰相反,他生活虽窘迫却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力图在贫穷的境遇下过上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生活。
   乐师的小提琴有着多种象征意义,首先它象征音乐,音乐成为乐师的精神寄托,陪伴了乐师的余生。其次在艰难的生活中它是乐师的依靠,他通过拉琴卖艺得到施舍去买面包,所以这时的小提琴象征着乐师的生命。再次,他每当拉琴时都会想起他爱着的人芭芭拉,所以琴又是爱情的象征。最后,芭芭拉把乐师的小提琴保留起来以纪念自己曾爱过的人,这时的琴又象征着雅各布本人。
   整篇小说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乐师过于迂腐的界限意识。在与另外两人共同租住的房间中,雅各布用粉笔画出粗线作为分界线,将属于自己的范围和属于别人的范围明确地分隔开,使一个房间中的两个范围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乐师的生活范围极其干净整洁,所有物品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乐师本人也穿戴整齐,并且思想意识中一直认为凡事都要有固定不变的界限。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而只是一直毫无主见地尝试去适应,去顺从这种情况。在毕德麦耶尔时期,民众除了在生活中给自己定一个固定的界限,别无他选。起义,即是不遵守界限,在当时会被审查机关和密探镇压,所以民众只能忍耐和严格遵守不变的界限,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段时期的生活被认为是简单而纯朴的,因为一切都在按规定好的原则和标准进行。界限是一种安全感,它给乐师以支撑和依靠。但雅各布在用小提琴演奏音乐时,则是随意的,即兴的,不讲究界限的。所以乐师内心对所谓真正的音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在音乐中他有真正的自我,不被界限所限。“遵守界限,那么界限就会保护你”,格里尔帕策将这句话作为整篇作品的主题。作品中对人物特征的塑造也体现了毕德麦耶尔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例如,乐师从外表看很穷很窘迫,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然而他的内心却有着许多值得赞扬的优秀品格。小说的结尾处写道,乐师本来安安稳稳地坐在他楼上的小屋里,但当他听到被卷入洪水中孩子们的呼救声,就毫不犹豫地冲下楼跳入水中去抢救濒临死亡的儿童,一个老人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他的内在之美直到此处才最后展现出来。而这一次也是雅各布唯一一次冲破了界限,放弃了安全感,展现出善良美德的同时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毕德麦耶尔时期的民众很少被允许展现出人性中的美好品格,如上文所述,更多时候他们要过一种丑陋的,不可越界的保守生活。
   在格里尔帕策的作品中另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贯穿于整个故事始终的悲伤与遗憾。整篇小说中最悲伤和遗憾的人莫过于芭芭拉。她初识雅各布时,并没有认识到后者身上的优点,对后者也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这就导致芭芭拉作出了嫁到外地的决定。当她身为有夫之妇重回维也纳并获悉雅各布已经去世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与雅各布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一切都太迟了,此时她能做的只有保留乐师的小提琴,正是因为情之深,心之痛,所以不管别人出价多少钱,她也决不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从物质层面上看,芭芭拉嫁给了有钱的屠户,有了两个孩子,生活应是很富足,很幸福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和自己的心上人走到一起,她的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她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雅各布,并让他跟随乐师学习提琴,有时在他们上课时还唱起以前的歌,多处侧面描写表现出她对雅各布的深爱。悲伤与遗憾同样存在于小说中的“我”,即剧作家身上,在作品结尾,剧作家又想起了可怜的乐师,但当他想再次拜访乐师时,他只能无奈地为乐师送葬。渴望已久的再次见面未能如愿,他只能尝试徒劳地从芭芭拉手中购买乐师生前的唯一遗物――小提琴留作纪念。而雅各布的内心也有着无尽的遗憾,他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娶芭芭拉为妻,和她共同生活。尽管当时他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并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但终未成功,芭芭拉回避他并最终嫁到了外地。当芭芭拉婚后回到维也纳时,雅各布认识到,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芭芭拉,失去了自己所爱的人。

   三、结语
   作为艺术家,格里尔帕策登上了艺术顶峰,并且还把自己看作歌德和席勒的同路人。他有着崇高的使命感,然而他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贫穷、抑郁陪伴了他的一生。在他的眼里,自己是一个超越尘世但又被抛回来受苦的人,因而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他的生活更为接近一个充满苦难和失望的世界。一方面,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做事缺乏果断和变通,一旦遇到挫折,便自轻自贱,以自我隔离的方式逃避现实。这与他的使命感格格不人,也是他痛苦悲观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严重的疑心病者。他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极为敏感。42岁时,他就感觉自己老态龙钟了。从年轻时代起,由于家庭的困扰,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命运是不幸的,并由此毫无原由夸大生活中的曲折和困难,从而折磨自己。在朋友面前,他常常抱怨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烦恼,事后又懊悔在别人面前暴露了自己。久而久之,他变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看待事物采取一种习惯性的冷漠悲观态度。他终身未婚,和女友多年的恋情永远是个迷。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试图在艺术天地里寻求依托,然而艺术也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解脱的快乐。相反艺术也在作弄他,使他深陷在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格里尔帕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态心理。他把自己的心态划分高低两个方面。高,代表他的艺术创作灵感;低,则是他那生来抑郁的气质。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竭力抑制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的灵感愚钝。这种苦恼最终导致他情绪低落。那种人生在世多苦难的生活感慨被他夸张到了极点。这种郁郁寡欢的性格使他从未体验过荣誉所带来的快乐。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灵魂一半是空虚的。这种虚无主义的生活观,使他在朋友中、在事业上以及在大自然中都找不到应有的乐趣。他年轻时就已蜚声文坛,歌德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然而他仍没有自信的勇气。
   格里尔帕策的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痛苦的感受。他笔下的人物也全部都是些性格软弱、缺乏果敢的悲剧型人物。本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雅各布正是作者格里尔帕策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艺术在痛苦中得以表现,痛苦在艺术中得以升华,这正是他的创作特点之一。在他看来,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只能使人逐步变得理智并认清自己的行为界限,但是人终究没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悲剧的原因所在。格里尔帕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碾转徘徊,度过了抑郁悲哀的一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仅表现在这位作家身上,而且也是奥地利毕德麦耶尔时期平民大众生活际遇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杨武能译.德语文学精品[M].漓江出版社,1993.
   [2] 聂军.古典艺术的丰碑,作家心灵的表白[J].外语教学,1994.
   [3] 聂军,王秉习.奥地利毕德麦耶尔时期的生活情感和剧作家弗兰茨・格里尔帕策[J].外语教学,1997.
   [4] Franz Grillparzer. Der arme Spielmann.Wien:Reclam,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