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德育工作新载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黎大有

   摘 要: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德育工作的抓手,具有客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可以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训练及道德体验、职业价值观教育等来达到两者的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新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2-02
  
   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从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全国各大高校以不同的形式如火如荼的开展,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承载着高校德育教育的大部分功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延伸。
   一、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原因
   (一)大学生尚未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中学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形势下,中学生不得不一切以考试分数为中心,对德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对政治课本的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德育在自己一生中的关键作用。进入大学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主要限于顺利就业。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比较明显地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密切相连,大学生会很自觉地进行学习,而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德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直接联系。如果高校的德育工作继续沿袭传统做法,不能使学生认识到德育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德育与职业选择、职业成功内在的必然联系,那么高校德育工作就难以产生实效,“德育首位”也只能流于形式与口号。
   (二)德育尚未真正与智育紧密结合。反思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明显存在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单纯的德育活动,两者互不渗透,“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体系、体制、课程、队伍等方面泾渭分明。人为地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似乎德育工作只需由政工人员来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研究如何育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而只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与他们的发展紧密相联,这就让德育完全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使德育工作队伍孤掌难鸣。
   (三)德育工作尚未真正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紧密相联。由于德育工作与专业教学的脱节,客观上不利于德育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紧密结合。从德育工作本身来看:在内容方面,德育课程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教学,德育课程没有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紧密相联,使学生感到空洞而看不到任何实用价值,德育课程及活动内容过多强调大原则和普遍要求,没有形成与每一个鲜活的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德育课程应该着眼于每个个体的特殊特征,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及自身价值,激活每个个体的学习潜能,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形式方面,现行的大学德育总是囿于旧有的条条框框,继承传统有余,大胆创新不足。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载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上大学是其具体的奋斗目标,一旦考上大学,面对高校新环境,显得不知所措,感到非常迷茫。这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该怎样面对大学生活,更不明白家庭、社会、个人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不断地采取实际行动,去一步步地实现规划中的目标。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人生需求,才会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才容易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人们不仅有正常的生理需求,更高层次的爱、归属、尊重的需求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后者的满足主要来自于个体的社会化,而高层次需求的实现是必须以正确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大学生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来实现人生需要,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为自己的成才和发展订立的心理契约,是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具体承诺。目标一旦确定,大学生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实并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在努力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其中,建立一种自我激励的机制,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真正从内在方面来激励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为,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自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意向,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通过参加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自己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道德观、职业礼仪、职业规范等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而相对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也就是说,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依据各行各业对人才素养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适应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能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通过职业理想教育达到两者的结合。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当然,这并未考虑到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问题。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德育工作的重头戏,不做好这项工作,其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都无从做起,更不用说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了。只有在学生心中真正树立起了职业目标,才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使其不仅能主动学习,积极上进,而且主动接受学校和老师的价值引导。因此,相关的指导老师应把职业理想教育明确地提升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层面上来,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水到渠成。
   (二)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达到两者的结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或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害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分支,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越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考察越来越全面,除了关注大学生的技能之外,更加关注其所招聘人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既要知道基本的职业道德,更要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自觉地去了解相关的企业文化、纪律、规章制度等,主动地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

   (三)通过职业训练、道德体验达到两者的结合。职业规划教育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因此,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内容。当前,大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较少,高校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在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校友、知名人士等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等。道德教育是一种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四)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达到两者结合。职业价值观是指对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他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去向和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职业虽然有着社会分工不同,但在社会价值实现上却是相同的。职业与个人的性格、兴趣、气质、经历、教育背景存在着一个最佳匹配的问题。但也不是唯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行业,他们适应了社会的新发展、新需要,一样要受到尊重。其实,职业本身并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合自己的、自己乐意去做的都是好工作。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就是这个道理。
   (五)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面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或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困惑,就业观念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甚至行业与行业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个人的职业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以至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种种不利于就业和创业的价值取向。比如:要求过急的急躁倾向、脱离实际的自大倾向、互相攀比的观望倾向、缺乏主见的依赖倾向、害怕竞争的保守倾向和确定单位后的懒散倾向等。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在完成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积累之后,在如何择业和创业的问题上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文献:
   [1] 訾红.职业生涯规划需以德育为先[J].职场管理,2008,10.
   [2] 黄永乐.高校德育工作新路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教育,2006,8.
   [3] 张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 徐晓春,贾万刚.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5] 刘向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德育职能开发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6] 赵天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6,6.
   [7] 胡家增.就业指导中德育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