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路 琪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语文老师要责无旁贷地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育人;德育;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62-02
  
  作为语文教师,应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挖掘到位。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她对小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往往潜藏在文章的宇里行间,特别是常识性课文和基础训练中的德育因素更表现为潜藏性,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因素,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挖掘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有机结合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照其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性,把德育融会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如在执教《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在给学生讲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并知道: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这一天,抖落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的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景,激起共鸣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作者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文字记录,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他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美丽天地,这就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学时,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情感、表演等教学形式,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多思考、多联系,吸引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激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道德行为的形成。
  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课前先带学生到田野、草地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了快乐,不但增强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课文。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立志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形式多样,注重内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英雄人物的故事、介绍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如果能穿插几种优美的小舞蹈,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欢乐的心情中锻炼身体,还可以收到和谐美好的教育。
  通过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展示自我,多为每一名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内化的目的,是在于根据学生的内心发展规律,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孩子们内心活动的真正需要,成为真正的行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岿须“清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四、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民族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与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六、在比较中渗透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篇课文所蕴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七、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八、在写作中渗透德育
  
  在体验生活中渗透。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
  在写日记中渗透。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7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