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园区“造血”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贞

  从1984年国家批准第一批开发区至今,已有27个年头。我国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发展园区作为产业发展载体,在推动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今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迫在眉睫,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园区而言,土地开发和产业招商都已基本完成,园区产业拓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品牌拓展已成为园区发展业务拓展的新方向,其核心思想是在合作中创新,也有人形象地称其为产业园区的“造血”之路。
  以上海为例,上海产业园区通过品牌输出的有益探索,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上海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支撑上海经济两位数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又提出将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着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跨地区重组整合,推动上海品牌、上海设计走向全国,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输出管理和技术,寻求跨区域共建,使品牌输出作为上海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对于园区而言,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日益突出。园区开发公司作为园区开发运营的主体,盈利是其主要目的。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沿海地区园区品牌输出的实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体来说,主要有三大症结:一是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园区之间信息不对称,跨区域的项目合作进展不大;二是财税分成与GDP分成等成为制约园区共建的主要瓶颈;三是迫切需要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为解决上述症结,目前已有共建园区在合作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可概括为三大模式:第一,股份合作模式。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设立共建园,交由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第二,建设生产基地模式,园区合作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生产基地转移至异地工业园区;第三,管理与服务输出模式,通过管理或服务的输出合作,以一个较为成熟的园区带动一个新园区。
  上海市杨浦区的异地工业园区是建设生产基地模式的一个案例。杨浦区政府与江苏盐城大丰、南通海安两县签署合作协议,借当地已有开发区的平台合作建设杨浦异地工业园区。入驻杨浦异地工业园的企业,总部不迁移,研发和经营职能仍留在上海,生产转移到异地工业园区。根据协议,杨浦区政府和大丰、海安政府共同设立协调机构,统一负责园区管理,沟通开展企业服务工作,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协议进行分成。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杨浦企业落户两地园区,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
  上海市北高新园区则是股权合作以及管理、服务输出模式的一个综合案例。2010年,闸北区与南通市签约成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通过输出品牌、资本、管理和服务方式,打造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桥头堡现代产业综合示范区。整个项目由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现金出资90%,南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现金出资10%,共同成立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以土地一级开发商的身份,参与规划总面积约5.2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科技城完全交由上海市北高新园区来开发,将承担一部分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功能,南通方面则负责行政职能。在利益方面,双方将按比例分成。
  总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园区正经历着从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向品牌运营迈进的进程。进一步发挥品牌园区的引领效应,对于推进调结构、促转型,促进产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3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