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琴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被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所取代。在产科实行人性化护理,强调应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换位思考、主动服务、加强沟通、强化职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1]护士不再只是机械的执行医嘱,而是要用整体护理理念,以产妇为中心,融入人性化的护理,关心、关爱产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孕产妇;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09-01
1 关爱产妇,用心护理
人性化护理即“以人为本,以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让病人、家属感受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急病人所及,想病人所想,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2]”
南丁格尔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所患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患者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精细的艺术”。[3]一方面要积极想患者之想,另一方面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
2 加强沟通,融洽护患关系
沟通是人与人以全方位信息交流所达到的人际间建立共识,分享利益并发展关系的状态。护患沟通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亲属之间的沟通。沟通的目的:减少工作失误、减少无谓的人为消耗、搜集和接受信息、分摊责任、鼓舞士气。
沟通离不开语言,人性化护理要求我们在护理中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的语言.对患者要有称谓,不能直呼床号,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不能敷衍了事。文明礼貌的语言能给孕产妇及家属带来被尊重的感觉,也能护士提高自身形象。
3 提供优质服务
3.1 热情接待:开展人性化护理最核心的问题是尊重每一位孕产妇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新产妇入院后,30分钟内护士要与产妇沟通,介绍住院环境、床位安排、责任护士、床位医生以及入院须知。详细了解产妇的心里状态,满足产妇正常的需要,多和其沟通,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3.2 爱心陪伴:初产妇临产后,往往因为忍受不了 宫缩痛而大叫大嚷,甚至没有信心自然分娩,助产护士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与安慰与支持,教会她宫缩期的呼吸技巧放松自己,帮助按摩腰骶部,缓解腰背酸胀。及时采取分娩镇痛,缓解宫缩痛,有利于产程的进展。精湛的助产技术可确保母婴安全,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产后30分钟,母婴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及时进行母乳喂养和乳房护理的健康教育,鼓励产妇坚持母乳喂养。
3.3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画和健康板报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在产科门诊走廊上,张贴各种有关孕期保健的图片,通俗易懂的图画、语言让孕妇及家属一目了然。开展孕妇课堂,以幻灯片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整个孕期,住院前物品及心里准备。在病房走廊上,张贴婴儿护理的各项操作,沐浴、抚触、喂养等。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是产妇及家属了解产后注意事项,婴儿 护理知识。开展产后随访工作,跟踪产妇产后康复和指道婴儿喂养。
3.4 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产科护士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练好操作技术,掌握过硬本领还要通过院内继续教育、自学、外出学习进修等途径学习新技能,掌握护理新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技能。[4]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共同为产妇及家属服务。
4 主动服务
人性化护理鼓励护士走出机械执行医嘱,被动等待患者求助时解决,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宜的想法,主动观察了解,及时沟通,制定符合每一位孕产妇需要的护理计划。在其孕期、分娩期、产后安排责任护士针对个体的不同,有目的地实施护理计划,让产妇及家属主动参与制定护理措施,配合医疗护理活动,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为家庭和社会节约资源。
5 优化住院环境
一切为病人着想,从满足病人的需要,方便病人的角度安排病房,温馨的病房,不再是刺眼的白色,病床配备了粉色的床单、床头有呼叫器,随时与护士联系,24小时热水供应方便了产妇及婴儿随时用水的需要。房间里有冰箱、微波炉、闭路电视让孕产妇及家属感到家庭病房的方便。护士统一的粉色着装,亲切的微笑,轻柔的操作,耐心的解答让产妇对医疗护理工作产生信任,改善了医患关系。
6 讨论
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护理队伍,我们要紧紧抓住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服务。[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母婴保健的需求日益提高,随着人性化护理工作在产科的开展,通过产前、产时、产后为产妇提供生理、心理、环境等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了产科质量,提高了满意度,树立了医院的形象。同时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时刻为产妇着想,满足现代家庭对产科的高质量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小红.护理学.全科护理,2009,29
[2] 汪明.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
[3] 南凤鸣、任贵莲.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9,下
[4] 蓝春春.家庭护士,2008,7,6(7)113
[5] 叶志弘.以人为本提供超期望服务,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