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梅

  1.种子处理
   1.1晒种 3月25日前后,选择晴暖天气晒种3~4天。
  1.2选种50kg 清水中加12kg粗盐,待盐全部溶解后,放入种子漂选。清除秕谷,捞出种子用水清洗2遍。
  1.3浸种消毒 4月1日开始浸种。用25%咪酰胺水剂(10ml/袋)浸种30~40kg,每天上下翻动2次,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
  1.4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置于30℃~32℃的温度条件下破胸,严防温度过高。当80%种子破胸时,降温至25℃控温催芽。要经常翻动,芽长至1.0~1.5mm时,将种子摊放在阴凉处晾芽6小时后播种。
  2.培育壮苗
  2.1苗床地的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旱田地做苗床地。
  2.2做床床面长15~20m、宽2m,沟深10cm、宽40cm,床面要耙细整平。
  2.3施肥 施腐熟过筛有机肥15kg/m2,均匀混拌到床面10cm深土层内,每m2再撒施硫酸铵100g,磷酸二铵100g,硫酸钾50g,均匀混拌在床面至5cm深土层内。
  2.4浇水 苗床浇透水10cm深。
  2.5播种4月8~15日,气温稳定通过5℃时抓住冷尾暖头播种。播种要均匀一致,播种量100~150g/m2。播种后浇水定种,先覆盖0.5cm细土,再覆盖0.5cm细砂,覆盖厚度要均匀,不露出种子。盖膜前每100m2用40%丁扑乳油40ml对水6kg,在床面上均匀喷雾。每0.5m远插一根竹披弓条,中间高度40cm,弓条中间用包装绳拉紧后覆膜。采取开闭式盖膜方式,膜上面用包装绳压紧。
  2.6秧田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温、保湿。出苗至1叶1心,床内温度控制在25℃内,超过25℃应通风降温;1叶1心至3叶,床内温度控制在20℃~25℃,注意通风炼苗,防止徒长。早晨叶尖不吐水珠应及时补水,浇水要在早晨进行,一次浇足浇透;3叶期以后早7时揭膜通风,下午5时盖膜。终霜期以后昼夜大通风。遇低温下雨天气及时盖膜,高温大风天在背风处通风。通风炼苗要注意补水,一次浇足浇透,控制补水次数。
  3.整地
  秋翻深耕15~20cm。5月初泡田,插秧前3~5天耙平整细。寸水不露土、沉淀适宜后插秧。
  4.插秧技术
  4.1插秧时间气温稳定通过13℃开始插秧。一般5月20日开始,5月末结束。
  4.2插秧质量 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深浅一致,随插随补,秧苗要分布均匀,保苗率达98%以上。
  4.3插秧密度 每穴插3~4株基本苗。
  5.田间管理
  5.1肥料施用
  因地制宜、平衡施肥。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条件,制定适合当地特色的施肥技术。
  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配施适量的氮、磷、钾肥。施腐熟有机肥15000kg/ha,氮、磷、钾比例为1:0.5:0.5。每ha纯氮施用量150~180kg,P2O5 50~75kg,K2O 50~75kg。磷肥全部做基肥一次施用。氮肥可作基肥与追肥分次施用,基肥占总氮量的20%~30%,即26~42kg。追肥占总氮量的60%~80%,即78~112kg,并且坚持前重、中补、后巧的原则,前期重施分蘖肥,宁早勿晚。中期看苗补肥,后期巧施穗肥,分蘖肥、穗肥数量比例为3:2。增施钾肥有利于改善米质,利用稻区稻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量积攒草木灰,建起小灰仓,施用量在35~40m3/ha,钾肥以硫酸钾为主,尽量不施或少施氯化钾,适量补充硫酸锌和硫酸镁等微量元素。
  5.2用水管理 寸水插秧,插秧后灌水深度为苗高的1/3,扶苗3天。返青至7月5日前寸水以浅为主。7月5日~25日间歇灌溉。7月25日以后以湿为主,每隔5~7天灌水一次。9月5日排干水。
  5.3 消除杂草 插秧后5~7天,每ha用草克星150g,或威农150g+丁草胺1500ml,掺细砂225kg,拌均匀撒施,撒药后保水一周。
  5.4病虫害防治
  5.4.1潜叶蝇 以旱育苗,大秧苗龄插秧,浅水灌溉防治为主。为害较重的地块,40%乐果乳油750ml/ha对水225kg,6月8日左右喷雾防治。
  5.4.2负泥虫 当负泥虫长至小米粒大小时,发生较轻的地块采取人工灭虫,发生较重的地块,用敌杀死150ml/ha对水150kg,喷雾防治。
  5.4.3二化螟7月中旬,用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750g/ha,对水225kg喷雾或用3.6%杀虫双颗粒剂15~22.5kg/ha撒施。
  5.4.4稻瘟病 叶瘟达到二级时防治,穗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防治一次,使用药剂为富士一号、稻瘟灵、三环唑等。
  6.收获
  收获期为齐穗后40~50天,黄化完熟达90%的时期。晴天上午9时以后割稻,雨天不收割。脱粒时严禁品种间混杂。要在晴天打场脱粒,以利降低水分,保证纯度、净度及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28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