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志愿者是大型赛事重要的人力资源,有效科学的志愿者管理是大型赛事顺利开展的基础。本文在梳理大型赛事志愿者典型特征的基础上,以西方志愿者管理为参照系,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从培养本土化志愿精神、健全志愿者管理法律法规、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等方面探索大型赛事志愿者的有效管理途径,以期对今后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举办大型赛事愈加频繁。志愿者是大型赛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志愿者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赛事的成败。
  一、大型赛事志愿者的特点
  大型赛会往往时间集中、参赛人数多、规模宏大、波及范围广泛,具体到某一大型赛会,还会有其赛事属性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招募合适的志愿者,并能够有效管理志愿者队伍。大型赛事中的志愿者既有普通志愿者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一般特征,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志愿者服务时间相对集中。由于大型赛事的举办时间大多固定为某一时间段,因此志愿者的服务也只在该时间段内实施。比赛一旦结束,志愿服务即终止。在这期间,志愿者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对志愿者管理培训提出了挑战。
  (二)志愿者参与人员同质性。由于赛事多在某一城市举行,志愿者招募的主要群体基本集中于该城市,且以在校学生为主,年龄层次较低,社会阅历少,同质性较强。
  (三)志愿者参与动机异质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复杂,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是志愿帮助他人的,但也不排除参加志愿的利己性和其他需求。
  (四)志愿者群体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志愿者不仅是自愿加入大型赛事从事服务工作,而且可以自愿退出,志愿群体规范的非强制性,常导致志愿者的半途“逃逸”,造成这一群体的动态性。
  二、中西比照下我国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
  国外志愿者管理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而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才刚刚起步,发展相对滞后,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本土化的志愿精神缺乏,参与动机伦理色彩浓厚。西方的志愿精神是以人人平等为基础对人的一种关怀,对志愿活动参与者的满足既考虑经济因素,也考虑了社会因素。中国的志愿精神主要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强调对他人的利他奉献,是被道德化的精神,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于志愿的宣传偏向于“利他”,忽视了“利己”,对个体正当利益的压抑,不利于志愿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管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在西方国家,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往往是志愿者们自发成立的,主要从事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和做不好的事情。专业化的组织使其在从事志愿事业时就具有先天优势。而我国公共领域发育不成熟,严格地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自治性来衡量,中国几乎不存在真正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是志愿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管理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过多的行政干预只会导致志愿服务工作僵化。
  (三)志愿者社会参与度低,专业性不强。在国外,志愿者既有退休老人、学生、司机,也有市长、大学教授、医生,志愿者活动普遍且参与社会化程度高。许多志愿者终身在做志愿服务,且志愿服务水平高。而目前我国志愿者仅有8000多万,与志愿服务发达国家比较,不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低,而且多为青年和在校学生。这种结构尽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受年龄、经验、专业的限制,服务难免有局限性。加之招募志愿人员多为临时招募的,缺乏专业知识,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展开。
  (四)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是志愿服务活动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从世界范围看,关于志愿服务立法较为普遍,将志愿服务活动法制化已经成为常态。我国目前对志愿者组织实施管理的依据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以及《公益事业捐赠法》。这些法律主要是针对志愿组织的建立及其日常的管理活动,法律规定笼统简单。例如,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某些规定仅仅是套用过去社团登记原则,与当前志愿者组织实际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志愿组织双重管理的规定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志愿者与组织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等问题在法律层面都没有确切的规定。
  (五)志愿者管理缺乏战略眼光。西方志愿者活动起步早,形成了包括志愿者选拔、培训、激励等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体系,。而我国志愿者服务起步晚,与西方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科学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招募就是以赛会需求为导向招聘和筛选志愿人员的过程。招募事前缺乏统一的人员需求规划,招募单位常常与实际的志愿者用人单位不一致,缺乏针对性,导致招募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志愿者实际需求。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招募制度,常常在招募过程中出现人员数量不足、人员岗位不匹配、甚至人员富余。
  第二,专业化培训不足。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虽然志愿者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多数志愿者是初次参加志愿工作,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单凭一腔热情很难把工作做好。由于我国志愿者管理工作是政府主导的,缺乏专业化管理机构,也就没有专业的培训方式、手段和相应的培训机制,培训宏观性强、实用性差,直接削弱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加之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选择的不科学,导致了培训的不足。
  第三,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是志愿者努力工作的推动力,要通过满足志愿者各方面需要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体目标。激励应贯穿大型赛事的全过程,以吸引和留住志愿者,避免因激励不足造成人员流失。但当前志愿者的激励存在某些问题:激励不足:忽视志愿者内心需求;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等。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良性的激励机制。
  第四,志愿者分配过于随意。我国多数城市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活动以随机分配工作岗位为主,即对志愿者分组集中指定服务任务,不考虑志愿者个体意愿和特长。导致在服务中女生去搬箱子,男生去搞接待,不仅浪费了志愿者资源,而且打击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志愿者循环利用不足。大多数赛事都是临时招募志愿者,赛事结束,志愿者回到原先岗位。没有志愿者相关信息的登记和日常维护与联系,导致下一次赛事需要重新选拔、招募、培训志愿者,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三、重大赛事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养公民志愿精神。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益处。树立志愿服务模范典型,帮助公民认同志愿事业。倡导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融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使志愿精神深入公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
  (二)健全志愿者管理法律法规。法律健全,志愿者行动才会有所皈依。志愿服务立法要明确志愿者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制定相应的志愿者管理措施办法,明确具体保障机制,严格志愿者准入退出。同时应以法律形式规范志愿者与服务组织的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以及其他各方的配套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志愿者服务有法可依。
  (三)建立完备的招募程序。招募前,充分了解本次赛事所需人员状况,并做相应人力需求规划。对所需志愿者岗位进行分析,包括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需培训、志愿者将获得的经验补助等,以确保对工作岗位的充分认识。做好招募信息的发布和宣传,保证应聘者和招募者充分了解岗位信息,做出正确选择。特别需注意的是,志愿人员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在招募后应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搜集和整理志愿者相关信息,增强与志愿者经常性联系,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和“精英”。
  (四)制定完整的培训策略。完善培训内容,并根据大型赛事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既要有对赛事知识、志愿者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常识培训,也要有对志愿者专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6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赛场竞赛相关知识培训以及岗位培训。通过培训,志愿者应熟悉岗位工作职责,熟练应对各种事件。在培训方式上,要将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方式并行。
  (五)做好志愿者的激励工作。志愿者激励工作要坚持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形成科学激励机制。首先,重视志愿者内在激励。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求。应帮助志愿者认识大型赛事志愿工作的意义,增强志愿服务者的自豪感,及时满足志愿者精神需求,促使志愿者享受工作的乐趣,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其次,不忽视外在激励。例如给予适当物质激励,发放纪念品,组织娱乐活动;提供津贴,弥补参加志愿服务的成本等。
  综上,赛事的开展依托于大批志愿者,某种程度上志愿者就是赛事的核心,因此,对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存的问题反思和总结是必要的,在此提出一些具体的办法措施,试图能够完善志愿者管理,为日后大型赛事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向红.祝健敏.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的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2]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方俊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管理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阚军常.中外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对比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戴臣军,张玉强.信息沟通原理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J].甘肃行政学院学院,2004(1).
  
  作者简介:孙慧(1986-),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1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