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商业街道立面形式与商业业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新德 余翰武

  摘要:商业街道是传统集镇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各类商业活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空间体系,并按时空秩序逐渐展开,铺叙商业生活的丰富场景。沿街立面的形式很大程度就是这一特征的物化反映。通过对沿街立面的形式的分析,探寻其与传统商业业态的关联。
  
  关键词:传统集镇;商业街道;立面;商业业态
  
  Abstract:The commercial streets, being the significant part of business space in traditional towns, constitute the framework of a complete business space system together with all kinds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 commercial streets present various dimensions of business life, which is shifted according to space and time order. And modality of the interface along the streets is its reflection. By analysing the interface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erface and trade forms in traditional towns.
  
  Keywords: traditional towns;commercial streets;interface;trade forms
  
  中图分类号:TU23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47-03
  1引言
  湘西地区是湖南乃至整个华东地区通往西南的门户,是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也是全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很早就有了商贸往来,保存了许多较好的传统商业街道和建筑。区内怀化市素有“黔滇门户”、“黔楚咽喉”之称。这里地形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集镇的物质形态及其商业模式的多样性,而传统商业街道的立面形式很大程度就是这一特征的物化反映。
  
  2立面元素
  湘西地区传统集镇中商业街两侧建筑紧依而建,街道两侧立面一般由门窗和屋檐组成,立面实在、连续,空间范围清楚,图形性质十分明显,两边的建筑一般不超过两层,尺度均不大,材料与色彩统一和谐,空间围合感很强。
  2.1门与窗
  湘西传统集镇商业街沿街的门窗形式有两种:门窗合一和门窗分离。
  2.1.1门窗合一
  铺面临街采用的全是门扇,其下部低矮的门扇围合出上面的窗,这样既可采光又不致过于通透,同时也增大了室内外的交换空间(图1);铺面门采用的是营业时可全部拆下实体木板。
  2.1.2门窗分离
  铺面门与窗完全分开。窗是花格窗,有的可以开启,有的是固定的。可开启的窗下通常设有柜台,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交换活动。门此时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交通的作用(图2)。当然,依附在建筑外墙上的门和窗同时还具有采光、通风的实际功能要求。
  2.2屋檐
  湘西集镇的沿街建筑均采用挑檐,檐深一般在1.5m~2m左右,深远的出檐使街道空间产生过渡层次,形成遮阳避雨的街檐空间,成为室内空间向室外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同时,屋檐也对街道空间的天际线作出了限定,使得街道立面的围合性更趋于完整。
  
  3店铺的立面形式
  根据商铺对外的门窗的设置情况可分为四种 :完全开敞式、半开敞式、窗口式[1]和封闭式。
  3.1开敞式
  开敞式铺面普遍存在于商业街道中,以经营日杂、百货、餐饮服务为主,柜台内置或无柜台,以装卸灵活的木排门作为整个门面的隔断,门扇数根据铺面开间大小来定,每开间的木排门一般是六扇,每扇木排门分上下三段,中间短上下长,木板上略有线角或浅雕作装饰(图3、图6)。开市时店铺便呈完全开敞状态,店内空间与街道空间贯通一体,并成为其补充部分,经营活动在店内进行。也有简陋些的,则由几块窄木板拼合镶嵌在门上。
  3.2半开敞式
  临街一面有固定的柜台,台上设可装卸的木板窗,有的柜台设有通透的木栏杆,商品就直接放在上面供过往商客和行人挑选。旁边也有对外开的木门,但主要是对外交通。此类商铺经营的商品内容较为单一或数量少,或者是一边在铺内加工产品一边在柜台上摆卖其成品(图4、图7)。
  3.3窗口式
  店铺对外较为封闭,对外经营只限于窗口,有的木柜台是活动的,营业时使用三角斜撑将台板安放在窗口平齐处(图5、图8)。
  对外的柜台有石砌的石台,或是木台。有的木柜台还较讲究,纹以图案,或是封闭,或是通透。有的木窗板上还设有可开启的木窗,以利于通风采光,也便于灵活开启(图9)。
  3.4封闭式
  也有一部分商业建筑因为经营的方式不同,交易在建筑内以商谈的方式完成,商品通过运输流通,所以此类商业建筑无需直接对外的交易空间,立面上无需直接对外的交易窗口;相反,因为有大宗货物储藏,防火、防盗显得更为重要,除了必要的门窗,其临街部分往往是封闭的厚厚的墙体,如湘西洪江的商铺――窨子屋(图10)。
  4商人类型与商业业态
  4.1行商及其商业行为对沿街立面的影响
  行商又称“客商”,这种商人的商业行为是采取把某些地方需用的物品或不生产的货物主动运到该地出售;或将本地特产大宗外运出售[2],所以行商具有很强的游动性。
  行商中日常多见的是走街串巷、上山下乡的小商贩(图11)。城镇串乡的商贩以出售城镇工业品与手工业品为主,走街串巷的小贩以出售城镇缺少的土特产、山货、农产品为主,如季节性强的水果、蔬菜及实用性强的竹藤编织物、柳条编织物等小用具。这些商贩的交易形式灵活、方便,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游动性的行商的确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即便在城镇,行商的活动也非常活跃,如一些小商小贩不定期到某地出售物品,或者走街串户,送货上门;还有长途贩运做贸易的,如洪江的商号。
  行商的这种流动性,因其没有固定的商业场所,所以其对传统商业街道立面形式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做长途贩运贸易的商号来说,其需要一个货物中转储存的空间,于是便出现了洪江窨子屋封闭的商铺形式。它更多是依赖商业本身的集聚效应,采用的是远途运输,商业建筑本身是交易主体,其对街道的要求主要是交通运输,整个商镇的街道形态呈网络状且街道尺度相似,主次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图12),街道立面也较为封闭连续,通透感不强。
  4.2坐商及其商业行为对沿街立面的影响
  坐商也是由集市的交易形式发展起来的,它不同于行商的流动性,采取的是一种固定性的交易方式。
  坐商的特征首先表现在“三定”上,即定地点、定时间、定商品[3]。它有固定的地点、店房,规定出交易的时间,标定出经营的商品,并产生了坐商经营商品的分工。这种商人的经营主要在城镇,湘西许多集镇的兴起和繁荣都源于由集市发展起来的大批坐商。它们最能适应城镇消费生活的需要,出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及并非必需的奢侈品、装饰品。

  坐商无论小摊贩小店铺和大商号,都具有买主向卖主主动会合的特点,也就是需要物品的人们只能到出售所需物品的地方去买。因为商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商人在城市中追求最大的营业界面,并由于马太效应使商号铺面比邻紧连[4],并且长期固定下来。而沿街商铺立面及其所围合的商业街道形成固定的商业空间。
  但因其的交易方式不一,也出现不同的商业业态形式。一种是极力向外(街道)拓展经营面积,通过挑檐、松棚等方式占用公共空间;它更多的是依赖店前的街道,街道是交易主体,所以容易形成线形的街道,沿街立面表现也更为连续,如王村镇的街道(图8);一种是精心布置商业铺面内部空间,将公共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街道的功能主要是交通,主要交易在店铺内部完成,沿街立面的通透感较强,空间产生流动和交换,人的交往性增强(图13)。
  坐商形式延续到今天,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而且可以说此类商人的商业行为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商业街道的立面形式。
  
  5结语
  不同的交易行为,产生不同商业业态,也直接影响了商铺对外门窗的设置,进而影响了集镇商业街道临街立面形式。由此可见根据商业活动的主要方式,传统集镇商业业态基本有两大类:贸易型和服务型。
  服务型是指店铺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以零售为主,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零散客户,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为经营目标。其是沿主街临街设店,形成毗邻相生的店铺室内交易活动,这是集镇中最为主要的商业活动形式。开敞式、半开敞式店铺根据门窗的开合呈一种封闭性动态变化:白天营业时,拆下门板,街道空间渗透到店内空间中,界面变得丰富起来,街道空间范围扩大,街道空间随界面的开合呈动态变化,其空间大小的概念在这里已经产生了变化,形成了街道空间的一种增殖效应;不营业时,恢复界面的闭合属性,街道空间成为单纯的线性空间。而窗口式的店铺街道线性感则要强得多,街道的连续感也体现得更为完整。
  贸易型是指店铺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以批发为主,期货交易。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大宗客户,是以满足一些特定物品需求为经营目标,交易往往在建筑内以商谈的方式完成,商品往往还需要进行一次大宗的长途运输才能完成,所以其临街的部分往往是封闭的。
  
  参考文献:
  [1]胡月萍.传统城镇街巷空间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2]王静,许小牙.掮客・行客・钱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同上
  [4]毛刚著.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P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