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他-故事or她-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洲

  在英语中“历史(History)”一词拆开看是his-story――“他-故事”,直接的解释就是历史是在时间的历程中男人们的故事;同样,“人类”一词以前的用法是“mankind”,也是“男人-类”。难道历史和人类只有男人吗?只有男人会有历史和人类吗?为什么不能是her-story?人类不能是womankind?女性主义者们从开始就对这两个词提出了疑问。History已经是固定的用法不好造出一个新词来代替了,而“人类”这个概念,现在更多地使用humanity这个具有中性元素的词语来表达了,这恐怕不能不说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成果。
  Feminism一词,最早在上个世纪初出现在法国,意思是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这个词我国开始翻译为女权主义,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现在趋向于翻译为女性主义,从字面上要柔和了许多,而事实本质上也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产生了变化。
  一般,我们把女性主义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很早,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第二阶段是以1968年“五月风暴”为起始点的,也就是那次法国的“文化大革命”。源于法国,也波及到美国等地区,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把两性的差别实际上看成是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等等。波伏娃的《第二性》即产生于这一时期。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长久以来,在社会上是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就是说,把这种描述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她们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
  第三个阶段是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结合在一起,也叫后女权主义,将“女权”和“女性”加以整合折衷成为重“女人”,不再强调男女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使女人不再是与男性对立的关系,而是强调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关系,使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并消解冲突、对立、暴力等男性话语,推进爱、友情等新的文化政治话语,形成具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语境。
  可以看出,经过一百年的社会进步,女性主义已经从向男性抗争的关系进入到平等互补的关系,从为了争取权利而去做,变成了因为有了权利而去做。
  在东方其他民族中,女性主义运动似乎不像西方妇女们那么自觉觉悟,这个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在东方民族中话语和传统不象西方话语中有那么强的两性对立。在西方话语中,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势力很强势,也叫语言中心主义。在女性主义看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与男性主宰的文化,也叫“菲勒斯中心”(pallocentric)社会,与“阳性中心主义” (phallocentrism)是一回事,由此引申出“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一词,以示这个世界是一个男性中心思维模式所统治的世界。通过对男性/女性这一根本对立等级的颠倒,女性主义试图瓦解父权制建立的一整套象征秩序,提出了另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差异政治的模式等等。从本质上说,是对西方人文传统的再思考。
  最近,我国的建筑界有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女性主义在中国建筑方面影响的问题,研究女性主义建筑理论,从女性设计、设计对女性的影响、建筑与性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研究。
  客观地说,在我国,女性主义并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个除了和我国的传统有关系外,也和建国后我国实行的男女平等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已经解决了性别差异这个问题,只不过在建筑和建筑设计行业的现实中还没有引起很大的反馈而已。当然,个别时候概念的使用也有些歧义,有时我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可能不是女性主义问题,而是关心妇女儿童的设计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从业者中,女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在设计界的影响并没有和其数量的比例成正比。有名的女建筑师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而且在设计中用女性的角度去审视设计、研究女性需求的设计也是非常少的,更多的都带有强烈的男性英雄主义的色彩。在女性愈来愈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社会中,依旧以这样的观念来塑造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会在未来造成深层次的不平衡。
  其实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和城市是一个很从女性出发的行为,L•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把城市的起源归功于女人,中间对女性和城市关系是这样描写 的:新石器农业时期“就形式而言,村庄也是女人的创造,因为不论村庄有什么其他功能,它首先是养育幼儿的一个集体性巢穴。女人利用村庄这一形式延长了对婴儿的照料时间和玩耍消遣的时间,在这一基础上人类许多更高级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庇护、容受、包含、养育,这些都是女人特有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在原始村庄中每个部分表现为不同的构造形式:房舍、炉灶、畜棚、箱匣、水槽、地窖、仓库等等;这些东西后来又延传给城市……房舍、村庄,甚至最后到城镇本身,乃是女人的放大。”他谈到:“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它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以及它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后来都流传给了城市:即使这些东西在城市的过度发展中整个地丧失了,它们也仍会残存在寓所内或邻里之间。”但是这些内容在现代化城市的建构中被强大的男性主义外表给屏蔽掉了。
  通过对女性与建筑的关系的研究,通过女性主义观点来看待建筑,通过女性的思想来设计建筑,能够让我们多一个视角,以多元化的态度来对待生态、城市和建筑,从而从文化的深层来消除性别的不平等,来关注性别的特有的自我属性(identity),最终为整个人类创造一个友善和谐的生存环境。
  那样看来,历史这个字也许应该叫“thestor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