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劳动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薄弱、数据上报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呈现出来,致使劳动统计工作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需求。现行劳动统计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统计范围不全面、报表收集困难、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等四个方面,建议健全工作制度、调整指标设笠、强化业务培训、加大执法力度。本文是个人的一些见解,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健词:劳动统计;问题;对策;
前言
劳动统计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反映劳动力供需状况,主要是通过失业率和劳动力价格即工资来体现。一般来讲,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时,失业率较低,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相应地保持增长。因此,通过工资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劳动统计体现收入分配状况。在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下,工资是个人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客观反映工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差异,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劳动统计能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企业在招聘人员、确定工资标准时需要了解平均工资数据;企业为了招到优秀人才和保留优秀人才,要提高其工资水平时,就必须要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通过对本地区、本行业用工成本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管理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劳动统计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1、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核心,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在现行劳动统计工作中,统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基层单位劳动统计没有专职人员,基本是政工或会计人员兼任,很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劳动统计工作中,有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加之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出于利益考虑,有意少报甚至瞒报劳动统计数据,从而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2.统计范围不全面,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现行劳动统计制度实施前,劳动统计制度中规定填报范围为辖区内独立核算的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即包括辖区内所有乡镇以上所有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现行劳动统计制度将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法人单位,但不包括个体工商户。我们认为这套制度仍有其不足之处,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体经济又占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当一部分。尤其有的个体工商户,虽注册类型为个体,但其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一些注册为法人的单位。而现行劳动统计制度,却未能对个体工商户做出有效统计。
3、点多面广,报表收集困难。劳动统计是目前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涉及报表单位最多的一种定期报表,它包括所辖区内所有法人单位和视同法人单位。从企业类型看,它既包括农业法人单位,也包括工业、建筑业法人单位,还包括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参与劳动工资统计的单位远远多于其他专业统计所涵盖的范围,外加报表单位的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多为兼职且流动性大,造成劳动统计报表收集的难度不小。各单位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统计的人员,且从事劳动统计的人员中有90%以上为兼职,通常由所在单位财务人员兼任。由于劳动统计季报、年报的上报时间在各季度末与年初,往往与会计结算时间相冲突,财务人员势必优先处理会计结算,造成各单位推迟或停止上报劳动统计报表。
4.干扰因素众多,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劳动统计报表看似简单,但各单位在填报时往往涉及到单位的会计、人事、统计等多个科室或部门,同时它又是许多缴费或社会集资的依据,这就为保证劳动统计数据质量增加了难度。一是部分单位或单位领导人等法律意识淡薄,迟报、瞒报、漏报、拒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二是某些企事业单位出于各种利益关系,为减少某些应该征缴的税费等,不愿如实上报相关数据。如政府相关社会性管理费用和各种基金的征收,像民政基金、残疾人基金、人防基金等都以劳动统计报表中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为征收依据。三是基层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直接影响了报表的数据质量。
5.劳动统计指标针对性不强,缺乏实用性。伴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与改制及新兴企业的产生而衍生出来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各级党和政府、人民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当前,各级政府迫切需要掌握社会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确切数据,以便更好的制定劳动就业政策来指导农村、城镇的劳动力转移,但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统计部门也无法从现有的统计报表中获取相关的数据。长期以来,基层政府统计部门除忙于应付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专业任务以外,还要应付当地政府其他的工作需要,没有更多的精力过多地关注劳动统计指标。
二、如何做好劳动统计工作建议分析
1、健全工作制度,提高数据质量。统计的生命在于准确、及时,而要做到数据准确、及时,没有一个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是根本做不到的。为提高劳动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严格要求基层单位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统计台账,健全与劳动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做好统计资料档案的管理,依法规范统计报表、台账的填报标准与口径,确保报表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真正做到数出有据。同时,建议劳动统计专业人员加强和各基层单位负责人与统计人员的沟通联系,尽可能提前掌握有关单位的人员变动、职岗变化等情况,建卡归档,重点关注,做到平时心中有数,统计汇总时有据可查,尽可能减少差错。
2、调整指标设置,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有些指标,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这个指标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构成都不尽相同,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年薪制等,如何计算,哪些算,哪些不算,应有一个统一详细的一览表,因此,建议调整指标设置,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在岗职工工资总额除包括了工资科目里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还应包括一些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各种奖金、过节费、实报实销的通讯费、伙食补贴等。所以在报表指标的设置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应设置其中项,特别是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各种费用,让填报人一目了然,以防漏报。
3、深入学习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建议通过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准确填报劳动统计数据的意识,避免或减少因个人意志、单位利益等问题的考虑,造成漏报、瞒报等现象的发生。虽近几年社会各界对《统计法)的认识有所提高,统计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像(审计法)、(税法)等那样深入人心,统计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运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力,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
4、把好业务关,提高劳资专业人员素质 。劳动统计工作涉及部门多、任务重、专业性强,面对的需求压力又很大,对统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要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就要熟悉和掌握实用的数据采集和抽样技术;要从事数据处理工作,就要有相应的数据处理工作能力;要做好分析研究工作,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政策水平和写作能力;要做好部门协调和指导工作,还要熟悉和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无论是分管的领导,还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必须重视学习,学习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制度、统计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结语
目前确实存在人员少、任务重问题,很难抛开手里的工作集中学习。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带着问题学,围绕工作需要学。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增长我们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业精于勤,只要有信心、有恒心,就能克服困难,就会学有所获,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9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