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教学现状和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引言
有学者在进行中德两国的建筑学教育比较时,认为德国的大学培养出“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中国的大学直到今天还培养着“设计院的学徒”。纵观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育(包括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模式的实施等方面也无不重复着 “设计院的学徒”复制。这是令人深思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与改观。
1. 我国建筑学教育误区
1.1我国建筑学教育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受到 “学院派”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将美学经典的构图法则、方案构思、平面“完美”构图、各种建筑类型课程设计、建筑表现技法等方面奉为金科玉律。再则,中国文化中的非理性成分助长了对建筑学概念的片面理解,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最后变成了艺术第一,这本身也即是一个缺乏技术支撑的文明的必然价值取向。而建筑设计中最为本质的东西,空间组织的逻辑、建造知识与技术常常被忽略。
1.2症结何在
早在1930年代末,当密斯初到麻省理工学院时就尖锐指出,学校的培养方向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因为最优秀的教师也会因为培养方向的偏差而迷失方向。他认为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所谓的“个性”完全是一种误会。我们必须掌握材料的正确使用及其明确的构造。他相信工作的方式方法应是建筑学教育的核心。
在我国,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偏差也是建筑学教育症结所在,同样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育也面临此类问题。
2.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有些特殊性,不同于国内一些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别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而其建筑设计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等建筑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目前国内存在形式较多的是关于建筑学本科的系统培养方式,各高校有着自己的特色,也存在着众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而高职院校所面对的授业对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讲有很大不同,面临着新的挑战,即便是建筑学学科本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变革,建筑学科的内涵发生了扩充。技术以及各相关学科等都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扩展了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更丰富想象,使人们能够触及和模拟更复杂、更混沌的空间与建筑形态。而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建筑更加智能化、节能与环保,产生了可“呼吸”,可“调节”的建筑表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正悄然间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教育观受到了儒家“重道轻器”的影响,表现为“重艺轻技”的倾向,将建筑学完全等同于艺术,将建筑师完全等同于艺术家,而忽视了建筑技术方面的培养。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社会以及各院校都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
三、另外,建筑设计技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不足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长期与设计院岗位能力偏差严重,导致毕业生难以很快进入自己岗位角色,只能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设计院“学徒”。
四、还有,从学校层面上来讲表现在对建筑技术及建造知识教学不足。
因此,需要适应变革的时代背景,在高职院校培养特殊的,能使建筑学科不断改革与充实的建筑设计专业职业人才。
3.改革需研究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建筑设计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适度对接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涵盖了三个主要职业岗位角色。1)建筑师设计助手:具有建筑图与型的设计、表现及制作专门技能,主要作为项目建筑师的助手,强调项目中合作与深化能力。2)住宅建筑师:具有中小型居住建筑的场地规划、环境景观及单体建筑的设计、策划、咨询的技术应用和管理协调能力,强调能完成不同类型建筑项目设计任务。3)方案设计师或施工图设计师:具有建筑方案或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表达专门技能,强调建筑项目设计过程的不同方向的特长。
二、设计院设计岗位能力分析与分解
现代建筑设计院中建筑设计人员大致拥有有如下几种能力。1)思维与空间表达能力;2)建筑技术与建造知识;3)相关专业的知识;4)协调与沟通能力;5)自主学习的能力;6)宽泛知识与宽广视野。综合来讲前三者是专业技术知识,后三者是综合知识。
三、培养模式中思维、空间模型表达等方面的植入
培养模式中将有意识加强对学生思维、空间模型表达方面的学习,借鉴国外较为注重学生立体空间训练的成功经验,比如改革现有的《建筑设计初步》较为传统、滞后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空间模型的训练,形成较系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改革《建筑设计》课,传统教学方法是将一个学期分为两三个方案课程设计来安排,本课程设想每学期设一个课程设计,但提高设计的深度,按照项目的操作流程从项目前期――方案设计(包含图纸及模型制作)――施工图设计(包含平、立、剖及节点详图设计)等全过程设计,模拟真实的操作过程,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课的指导思想由“设计‘好’的建筑”转变为“设计好建筑”上来。
四、培养模式中建筑技术、建造知识等方面的植入
培养模式加强对建筑技术与建造知识等方面的植入,改革技术课,改革在“重艺术轻技术”的传统做法。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简单项目的深化设计,为将来设计院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培养模式中设计院岗位能力的分解、分层植入
本模式强调将设计院岗位能力分解、分步、分层植入,逐步训练学生对目标岗位的适应性。此方面可结合课程有意识训练,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六、培养模式中自主学习思想植入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科技日新月异,建筑设计专业也是如此。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完善自身是大有裨益的。当然,信息时代的今天也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与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新知识。另外,学科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也迫使我们自身不断进取。
七、宽泛知识与宽广视野
建筑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学生具有宽泛知识与宽广视野。也只有自己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才能够高屋建瓴的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结语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如果能够通过研究来改变现状,那将有助于指导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误区进行及时的修正,不再仅仅是培养设计院的“学徒”。丰富建筑学科在培养模式上的内容,特别是充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建筑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更要体现人才培养特殊性与满足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常青时代建筑2004年第6期
2、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孙伟民中国建筑教育2008年第9期
3、大师・学徒・建筑师?――当今中国建筑学教育的一点思考蔡永洁时代建筑2005年第3期
4、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规格曾垂稳 丁胜山西建筑 第35卷第21期2009年7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