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医改政策与医院内部审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分析医院内部审计特征和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并根据新医改政策的宗旨,加强内部审计适应医院回归公益性的需要,同时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就目前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政策要求,切实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加强内部审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医院;内部审计
新医改标志着我国医疗事业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新医改方案回归公益性,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新医改方案既是对医院管理制度缺陷的矫正,也是对医院管理者的挑战,为适应新医改要求,医院必须强化医疗服务成本管理,不断探索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途径,必须大力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持较强的行业竞争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医院内部审计将承担更重要的内部监管作用。
1医院内部审计特征
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涵义,即指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独立监督审核的行为。内容规定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特征表现为:一是其内部审计的主体是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客体是本单位及所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二是其内部审计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包括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的效益性;三是坚持独立性原则,突出了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保持相对独立的特点,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四是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守我国相关内部审计准则。
2新医改对医院的影响
新医改强调了今后进行的五项重点改革方向,其中,“改革以药补医”和“总额预付制”等将对医院产生直接的影响。
2.1医院的收入补偿机制发生变化
新医改方案要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以扭转目前医院“以药补医”的现象。
2.2医院的医疗服务垄断地位发生改变
新医改方案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2.3医疗服务逐步规范
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是按患者人数或病种及医疗项目的数量支付,医保单位对医疗机构缺乏制约机制。而新医改方案中“总额预付制”将加强对医疗行为的控制,能有效遏止医疗机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任意扩大服务项目等弊端。
3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建议
新医改政策要求医院应当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寻求审计理念、职能、内容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与突破,通过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改进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层需要认识内部审计的真正价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更需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医院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一个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一个“专门找茬”的负担,而是在评价内部控制、协助组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有诸多优势,能为有效降低运行风险、增加医院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机构。内部审计从警察角色向积极为医院做贡献的理念转变,需要精心培育和良好管理。内部审计是否成功的标志必须转变为建议的采纳实施情况,而不是报告自己发现了多少问题。
3.2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又监督着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证。医院应按《规定》的要求,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其权威性。同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并保证队伍素质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管理、服务功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运行的“经济卫士”。
3.3建立科学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需要识别职能领域、风险领域、风险要素,审计的重要结果以及相关的建议,应该与风险情况相对应。为此,需要建立起三个层次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第一层次是共性标准;第二层次是行业分类标准;第三层次是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风险最大的领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审计人员应当就衡量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与管理层进行协商,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
3.4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
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阔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信息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可以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通过实践,全面提升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此外,也要抓好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
3.5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质量
一套健全的信息传递、沟通与反馈信息系统有助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医院应积极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涵盖全部业务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并根据有关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现与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增强审计的针对性。
3.6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关的准则进行支持,需要相应的规范加以指导,需要明确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由于法律法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医院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家《审计法》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各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3.7 探索审计科长委派制,促进内审工作向纵深发展
按照“上级委派、双重领导、双层管理、双轨考核、定期交流”的原则,一定规模的公立医院审计科长改由卫生局委派,实现“三个统一”:审计项目计划统一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统一制定,审计业绩统一考核。实行审计科长委派制度,能够强化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加强信息沟通,方便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基层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宏观监控;推进了全过程审计监督的进程,扩展了内审范围,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总之,新医改政策规范下,从仅仅保证合法合规的“敲打型”审计真正转变为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无疑更符合医院管理的需要。改革的过程将充满挑战,需要审计人员清楚认识外部环境,分析其如何适应这些改革,并将自身作为这种变革的一部分。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为增加医院价值作贡献,进而实现医院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霄.解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杭州:浙江审计,2007(2).
[2]郑瑞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现代商业,2009(9).
[3]尹玲.如何加强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J].青岛医药卫生,2008(5).
[4]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其公共部门内部审计[J].北京:国外审计动态,2007(5).
[5]许荣芬,陈建华.现阶段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
[6]郭莲.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及其防范[J].成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
[7]潘朝彦等.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J].北京:商业会计,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6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