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情景的创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试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如何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创设多种情景、运用多种手段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典型的科学探究内容。近几年,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探究情景,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于后,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而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秋冬季节园林工人给树木刷上石灰浆,过段时间后,树木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色物质,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用石灰浆的碱性,防止病虫害侵入树木体内,同时又起了美观作用;建筑工人在建造房屋时在墙壁上涂上石灰浆后,过几天变白变硬的现象;再分析化学实验中向久置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为何不变浑浊的原因?由此创设了“氢氧化钙有何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检验原理是什么”、“实验用石灰水久置后为何会失效”等一系列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如;在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出示一农村老妇因贪图小利买到的“金元宝”,要求学生结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判断此“金元宝”的真伪,然后问学生,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判断呢?在我创设的这个情景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接着,我就用假金元宝(黄铜:铜锌合金)和真金戒指进行比对,分别把两者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会儿就原形毕露了,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到这时真的假不了,假的也就真不了了。我告诉学生,行骗者就是通过两者相似的外观来谋取黑心钱的。然后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我再次提出新的问题:灼烧为什么能区分两者?由此引出课题。在接下来的金属活动性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通过实验得出铜虽是不活泼金属,但加热还能发生氧化反应,而金是最不活泼金属,即使加热也不能使之氧化,同时还让学生联想能否用其他方法来区分,学生讨论后纷纷提出看法:能否用两者的硬度不同来区分,能否用与酸反应根据现象不同来区分,能否根据两者的密度不同来区分等等。
   可见联系生活实际,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问题情境搬进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情境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科学猜想,创设探究情境
   如何解决已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启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已有的知识,判断出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问题与所学的知识或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来作答,并告诉学生,猜想和假设也应该有根有据,合乎情理,要进行科学的猜想,而不是毫无方向的猜测,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少走弯路,使探究能切实可行的完成。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金属的防护》的教学中,我把三天前预先准备的四只试管展示给学生,四只洁净的铁钉分别置于以下试管中:A干燥密封的,B铁钉一半浸没在食盐水中,C铁钉一半浸没在蒸馏水中,D铁钉浸没在有冷却的沸水的密封试管中。以铁钉所处的环境不同提出问题,铁钉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根据铁钉的表面锈蚀程度的不同得出结论:铁钉生锈除了与氧气、水接触的条件以外,盐类物质的存在会加快其锈蚀的速率。然后再启发学生猜想生活中铜制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有了上述铁钉生锈的条件分析后,学生变得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了,认为两者锈蚀条件总体相似,但对铜锈成分中为何存在碳元素却说不出所以然,此时我适时引导,铜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只有什么物质中才有碳元素呢?通过这样的启发与猜想过程,学生沿着探究的方向自然进入境界,科学地猜想出铜制品的锈蚀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关。
   三、做好化学实验,创设验证情景
   由科学猜想得到的结果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尽管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还是未知领域,探究实验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再现”从未知到真知的发现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让学生以科学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形成认识,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艰辛和欢乐。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金属的防护》的教学中,当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科学猜想出铜制品锈蚀条件后,我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那么在这个实验中用什么方法便于探究呢?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我及时渗透化学研究的方法――“对比实验”,即研究水、氧气、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持其中两个条件不变,第三个条件的存在与否来判断铜制品能否锈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如让铜制品处于A:只有氧气和水条件下,B: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条件下,C:只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条件下,D:同时具有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的对比实验减少了学生探究的盲目性。
   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接着我再引导学生一起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最优的方案,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得到结论:铜制品在只有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锈蚀,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求证情境
   一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还往往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即应寻找更多的实证例子,以说明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为此,我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相关的化学现象。诸如微观领域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和宏观领域的天体运动,以及稍瞬即逝的化学现象,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起来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时,先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物质溶解吸热、放热现象确实存在,然后再用Flash课件演示氢氧化钠、硝酸铵分别溶于水,实质是其阴、阳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的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很好的认识理解:离子的扩散过程是吸热的,离子的水合过程是发热的,不同物质溶于水究竟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其吸收和放出热量的多少。
   再如:在教学“原子内部结构”时,由于原子很小,根本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总是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现在通过制作的多媒体Flash课件就十分直观的演示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Flash课件把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化学微观知识通过短短几分钟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入浅出,学生看得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根本不需死记硬背却效果绝佳。
   再如在教学《复分解反应条件》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时的条件,大部分学生只能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总结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但对生成难电离物质这一点规律无法理解,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重现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其中的两种离子相互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的过程,当用Flash演示此类反应时,有卡通图案构成的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遇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其中两种来自不同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瞬间就结合成了难电离的气体、沉淀或者水了,学生很快地从中总结出难电离物质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发生复分解反应条件的理解。
   五、调节学生心理,创设激励情境
   我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调节好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心态,不断创设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情境,让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化学的自主能动性。
   例如,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他们对化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问题好学、好问。为此,我十分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可能地让学生提出自己所发现的化学问题。
   又如,学生十分乐于动手实验去探究,但由于有些学生实验知识基础差、实验技能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往往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还有部分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怕实验出现危险,对完成实验缺少兴趣和信心,特别是一碰到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就袖手旁观,不愿参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注重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实验成功;另一方面根据初中生易受鼓励、关注分数等特点,注重化学实验的评价,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分阶段对基本操作、实验观察、探究性实验设计与实验完成程度给予考核,把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记入期末化学学业成绩,以激励学生来主动参与实验、认真完成实验。
   再如,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做学习化学的小主人,并注重及时表扬、肯定、赞赏,以创造科学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