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的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很多城市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选择公园作为自己闲暇时放松身心的场所,虽然各地区公园建设总量明显提升,但是对如何建设却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公园的生态效益。本文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其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公园;生态效益;自然环境
  
  1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公园的建设与开发也因此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大中城市的公园数量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公园已经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不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单纯的认为只要草坪、树木的覆盖率上去了,公园的建设就是成功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所建设的公园小生态环境质量往往不够高,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对公园的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评价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公园的生态资源,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
  2 研究对象概况
  某公园是该市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公园前身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近些年来经过改造和扩建,已经从最初的城郊公园发展为市区主要公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佳。公园的地貌为丘陵,附近有一正在运营的水库,两条溪流从园中穿过。在土壤结构方面以红壤为主,但大多土层较薄,腐殖质含量较低,且砾岩含量较多,立地条件一般。公园所处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降雨量约为1500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低温情况较为少见。
  3 公园生态效益分析
  3.1 绿量检测
   所谓绿量,就是指园区内植物的茎、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它通过对这种空间面积的计算来评价植物生态功能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对植物的公园的生态效益进行说明。以往,对于绿量的测量主要有计算叶面积指数和绿色三维体积两种方式,不过本次研究的对象面积相对较大,所以采用的是仪器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木荷、马尾松是园区的主要林分结构,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引进,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但是仅这两种植物就占到了全园绿量总数的73%以上,不仅容易导致景观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和日常的管理维护,所以对纯林部分进行改造是必要的。
  3.2 光合能力评测
  公园的乔木主要以木荷、马尾松为主,植被主要以阔叶林及人工针叶林为主,辅以其它几十年来引进的国内外树种。在全面勘察公园植被的基础上,对园区内主要的28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力分析。计算后发现,园区光照强度最高的时候,植物的光合速率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植物的最适光照强度并不在中午。同时,分析结果表明园区内的苏铁、榕树等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最强,应尽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多设置此类植物,以便改善局部空气环境,提高群众的舒适度。
  3.3 增湿降温效能评测
  植物的叶片会将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分由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发出去,这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现象,也是其增湿降温功能的形成原因。本次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公园的增湿度降温效应进行评测,受温度、湿度、叶面积、叶温度、风力、蒸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类植物的增湿降温效应往往存在差异,检测结果表明,公园内日蒸腾量以大果榕、火力楠、樟树、木荷为最高,苏铁最低。所以园区的管理人员可根据该数据对不同区域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植物增湿降温、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让群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从而提高他们游玩的愉悦感。
  3.4 降低热辐射效能评测
  公园内的植物,尤其是那些高大乔木的树冠会将太阳辐射反射或吸收,从而极大的缩减林木下方的光照强度,这种功能也是公园小气候的形成原因之一。过强的太阳辐射会对人的皮肤、视网膜等造成损害,而公园植物的遮阴作用则能使该区域的辐射总量较城市其它地区大幅降低,形成辐射弱、日照少的公园小气候,深邃朦胧、树影婆娑的植物景观既是吸引市民的幽境,也是他们避暑消夏的好去处。本次研究采用数字照度计对园区内不同植被的太阳辐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乔木+灌木”的组合形式在降低太阳辐射能力方面要优于疏林草地型,所以在园区内的主要休闲、纳凉场所应尽可能采用此种植物配置形式,以便获得更好的防辐射效果。
  总的来说,该公园的生态质量较高,是市区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同时,公园所具备的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对于改善和提高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公园自然环境评价
  4.1 地貌特征评价
  该公园属于丘陵、火山岩低山地貌,从安全角度来看,公园所处位置并不是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历史记载上也未见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地质安全度较高。不过,在公园的局部地区存在高差近500m的陡坡,这些区域不适宜对市民开放。总体而言,园区内的绝大多数区域适合向市民开放。
  4.2 气候条件评价
  气候条件是人们决定是否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气候宜人,那么市民就愿意到公园游玩,若气候条件恶劣,人们则会倾向于呆在家中。气候条件主要由日照、风速、湿度、温度、降水等因素构成,不同因素的组合会对人的主观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是湿度、温度和风速。本次研究采用该市气象局的有关资料对游玩适宜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园区内的温度较市区内低5℃,湿度高27%;在秋季,园区内的温度较市区低2℃,湿度高16%。总的来说,在冬季的1、2月份,夏季的7、8、9月份,园区内的温湿度为不适季节,因此这段时间到公园游玩的市民会相对减少。不过此结果取自平均值,对于不同植物群落所产生的小气候并没有进行一一考虑。
  4.3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活动,也会对市民出游兴趣造成影响,因此公园内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并不适于对群众开放。由于空气质量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所以我们对其进行分别讨论:
   (1)负离子效应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公园内乔灌型、流水型、溪流型等植物群落的负离子浓度都达到了中度适宜水平,而空旷地区、真针阔型、竹林型等植物群落则勉强达到合格标准,就负离子效应来说,虽然有些区域差强人意,但园区内并不存在不适于市民游玩的地区。
  (2)粉尘浓度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公园内有植被覆盖的地区,粉尘浓度指数都符合出行游玩的适宜性要求,而空旷地区则为不适宜游玩区域。从整体上来讲,园区内的空气粉尘含量均已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属于清洁区域,但公园入口处的粉尘浓度稍高,可能是由于该区域植被较少且临近公路干线所导致。
  (3)细菌含量评价
  园区面积10%地区的空气含菌量达到了较高水平,55%地区的空气含菌量达到了中等水平,35%地区为细菌含量较高的地区,勉强适于游玩。
  5 结论
  通过分析结果可知,该公园的生态效益极佳,自然环境处于中上等水平,适于广大市民游玩,不过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上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以便充分发挥小气候的作用,为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献:[1]祝先明、洪强雄.大山峰森林公园生态效益分析初报[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78-79.[2]徐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公园环境质量主观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中旬,2010,(9):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4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