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阐述了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基本特征,以及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对职
  业院校发展的意义;分析了阻碍形成知识共享文化的因素;提出了营造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共享;校园文化
  知识共享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知识尽可能公开,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接触和使用组织的知识。建设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就是要使知识共享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文化的基本要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与规范,最终通过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
  一、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基本特征
  1.鼓励学习与交流。学校鼓励教职员工多学习多尝试,能够接受他们的失误;通过各种机制与途径,鼓励经验的交流,将知识共享融合在整个学校的工作流程中;营造鼓励教职员工分享知识的环境,形成互动学习的习惯。
  2.重视合作。明确了学校最需要知识共享的领域,并提供工具促进知识共享;从强调自我中心的内部竞争文化转型为重视他人想法与感受的合作文化;重视人性关怀、情感交流与合作;具有利他与环境共生的价值观;使团队合作成为常态。
  3.求真务实。教职员工具有民主与平等意识,淡化层级观念;有勇气与自信畅所欲言地表达个人专业的看法,“喜忧同报”;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4.信任与开放。拥有一个信任、开放及和谐的环境;持续学习和实践被高度重视和支持;促进知识流动,发挥内部网络最大的效用,分享知识成为自愿的行为。
  二、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1.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学校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创新是保持学校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创新活动的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离开了知识的共享与积累,这种创新就无从谈起。推动教职员工及学生不断追求的动力,则是学校内部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活动绝不是依赖于某种偶然或运气的个人灵感闪现,重大的创新活动往往需要进行知识共享,依靠于组织智慧。因此,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2.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学校知识的转移与利用
  知识按特性分类,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等介质中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他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表现在手工技能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是无形的知识财富。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不易”: (1)不易被认识(存在于人身上,需要表现出来);(2)不易衡量其价值(它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3)不易被他人所理解和掌握(难以分类或制作成详细文件);(4)不易测量(“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在没有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里,知识的转移与利用是无法实现的。
  3.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2006年美国提出的21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21th=3R×7C。3R代表最基本的知识能力:读(read)、写(write)、算(arithmetic);7C代表7项最基本的素质:创新能力(Creative & Innovation)、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信息技术(Computing)、职业转换与终身学习能力(Career & Life-long Learning)、多文化交融和理解能力(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共享意识的文化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教师的教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职业教育面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它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能性。在职业院校知识系统中,隐性的技术知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正如杜威提出的要将职业知识、生活知识、经验等实用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纳入职业院校知识体系并及时充实课程内容中。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不断创新,这就给教师职业化提高了更高要求。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教师的方便地获取知识,促进教师职业健康发展。
  三、阻碍形成知识共享文化的因素
  1.利己主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上,知识公共化和社会化的力量一直比较微弱。这使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人,从古代私人藏书家、中医世家、“传子不传女”、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现象中可以透视到。另外,坚守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新知识也符合多数人的思维定势。有的人是因为惧怕被认为无知而不愿共享,或是为了保持权威而不愿共享等等,无疑为知识共享设置了一重无形的屏障。
  2.知识垄断
  知识垄断是指人们为了保护个人利益,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知识垄断的典型表现是将知识私有化。由于人们担心知识的公开会导致自己在组织中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有商业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控制,以此确保或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组织制度不够健全,就会出现有人利用权利进行知识垄断,从而达到为个人牟利的目的。学校中有不少人是在知识垄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可能会受其影响。
  3.知识形态本身
  显性知识是能清晰表现出来的知识,人们通常可以比较直观地认识,如通过课堂传授、著作等;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含有文化、情感和认知因素,是教师取得经验的体现,是无形的知识财富,不易被他人掌握。隐性知识的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有效积累和传播。
  4.成本收益不对称
  知识共享的巨大作用在于个人的新知识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这无疑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这有利于整体但不一定有利于个人。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教学研究中探索而获得的,一般都不太愿意把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无偿地送给他人,更不希望在自己的知识被他人获取之后对自己的地位造成竞争威胁。因此,当教师无法通过组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就会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如果对教师奉献知识没有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或恰当的激励,就会挫伤他们知识共享的积极性,这也是知识共享难以得到充分实现最根本的因素。
  5.技术基础薄弱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校园网技术,作为知识共享的工具手段,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基本平台,会极大地方便师生间进行跨时空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如果没有知识共享技术的有力支撑,也会导致学校难以有效地共享与利用知识,难以形成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
  四、营造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的措施
  1.改变学校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的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年来师生员工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创造并不断积淀的产物。因此,基于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改变学校的价值观。要使教职员工的抛弃“个人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思维,而把它变为“组织知识才有力量”,这是营造基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的关键。
  2.引导教职员工的行为
  教职员工自觉知识共享行为的改变,如果没有文化的引导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缓慢的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的紧迫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职员工行为的改变要通过学校价值观及规范的改变,同时需要校领导身体力行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最初只有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来进行,随着知识的增加,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规范和价值观就会融入到学校成员的行动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员工行为改变的过程也是新的知识的积累过程、共享文化形成的过程。

   3.提供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
  为教职员工提供实体与虚拟的知识交流平台,是营造知识共享文化的物质保证。学校要通过开发和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知识地图、知识社区、沙龙等。在学校内部,通过如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公布栏、电子邮件等等,使师生都有自由的交流空间。教师可以自由交流教学思想、观点与工作经验等。这样通过交流平台的持续互动,提升了师生的个人知识,也使学校内部的知识得以共享和增长。
  4.建立激励机制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教职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承认激励,知识共享就会缺乏原动力,有效持久的知识共享也不会自发地实现。我们应该做到一是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的创造者,在考核、评优、奖励中要有体现;二是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补偿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营造知识共享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
  5.用人政策导向与教育培训
  用人政策导向与教育培训传达了学校所期望的组织文化;用人政策可以表现出学校所期望的教职员工的特质。学校通过招聘获得适合校园文化的专业人才,通过加强教职员工行为特质的培训,传达学校的宗旨、愿景,传递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员工特质,塑造校园文化。这也是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6.创建学习型学校,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其含义有四点:(1)终身学习;(2)全员学习;(3)全过程学习;(4)保持学习能力。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与知识共享、提高员工能力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已经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融入到员工的“共同愿景”之中。创建学习型学校应首先清除知识共享的组织障碍,推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学校教职员工大多有独立主见,术业有专攻,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可以弱化等级关系,使他们承担更多责任,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便于形成开放的学习型和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
  参考资料:
  [1]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富立友,余光胜.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探析[J].商业研究.2009,(2).
  [3]陈宝琪.浅析学校知识管理的难点―知识共享[J].教科文汇.2006,(7).
  作者简介:韦施羽(1974- ),女,广西机电工程学校语文教师,就业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健康、企业管理等,中级职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8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