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课标,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课程必然有其很强的综合色彩,人文性也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熏陶浸染的渐变过程,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提的背景和环境下,如何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关系,对于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学习 人文性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明补充修正了原有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一元因素的界定,认同了语文课程的二元因素, 这其中的“人文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它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人为属性。”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灵感、顿悟、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不能教差学生和特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失错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沟通从心开始”。特别是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更需要我们每个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要用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完善个性发展能力。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不是动物,更不是物。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他们的差异,而且要尊重他们的差异,以便使他们能够完全平等自由地发展。
教师除了用好教材外,还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教材资源,不断地拓展、补充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变“重讲解”为“重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体验学习,这一点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际活动。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文本,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去与作者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直觉式的、解释性的,不需要对文本作终结宣判式的评价。教师也不要用繁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者教材编写者对文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花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于是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花生”的含义后,有一位老师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在为自己起笔名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的个性再次得以充分的张扬。教学结束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在辨证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下,力求“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1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