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文化为源实施音乐人文性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下的音乐教学是一种技术性的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教学评价的功利化。以文化为源头,能丰盈学生的音乐感知,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通过文化教学,达到以“乐”育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技术性教学;人文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202-02
  当下音乐教学,已经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指向“人的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音乐文化熏染,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技术等的教学,而忽视音乐文化的渗透。文化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根基,没有文化的积淀,学生的音乐学习就是残缺的,同时也注定是浅薄的。以文化为源,才能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应当指向人的艺术素养的培育。当下的音乐教学,出现了过度重视音乐乐理、音乐技能、技巧的倾向。概括起来说,就是音乐教学出现了技术化倾向,甚至技术教学的泛滥。学生学习音乐重要标识就是“考级”,而“考级”又被简化为“几首曲子”。技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教学的快餐化、琐碎化。技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培育。技术化教学是技术化社会的一个典型症候。
  (一)教學内容的知识化
  音乐知识是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音乐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音乐感知、音乐思维等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音乐知识教学应当是基础性知识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化教学倾向甚至唯知识教学倾向,就会让学生丧失音乐学习兴趣。如在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热衷于对音乐乐谱的理性分析,教学犹如解剖刀,在过度的分析中割掉了音乐本身的美感。
  (二)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当下的音乐教学,存在着效率优先、控制中心的取向。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总是被看成“未来幸福的准备”,而不是将学生的音乐学习本身作为一种生活。如此,音乐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倾向。
  如教师在歌唱教学时,总是循着发声练习、教唱新歌新谱、学唱表演等。这样的教学,视学生为音乐学习的机器、容器等,必然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浮躁、粗糙、肤浅等。学生就很难感受、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美,也就自然难以领略音乐文化。
  (三)教学评价的功利化
  教学评价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杠杆。当下的音乐教学评价,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功利化音乐评价,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评价的量化。教师将音乐评价的内容制成一个表格序列,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各个项目指标进行量化。通常情况下,这些量化指标就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赏等。于是,学生的音乐学习被缩减为几个简单的数据。这样的评价方式,遮蔽了学生音乐学习的丰富性、人文性、文化性。作为教师,要将音乐从技术性教学转向文化性教学。以文化为源,能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人文教学的回归与学生素养的生成
  音乐人文教学的回归,是音乐本体的返魅。以“文化”为源,优化音乐教学,能让学生获得音乐认知、情感,激活学生的缪斯天性。
  (一)以“文化”为源,丰盈学生的音乐感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丰盈学生的音乐感知。学生的音乐感知包括音乐听赏、视析、歌唱等。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多感官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以“文化”为源,可以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包括外感经验和内感经验。
  如教学苏少版六上第五单元“南国风情”中的《步步高》,围绕乐曲中的演奏乐器,笔者展开情境活动。通过让学生聆听主旋律,用多媒体出示广东丝竹的乐队演唱图。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广东音乐主要演奏乐器:高胡、扬琴、秦琴、琵琶等。重点让学生对比聆听高胡和二胡的音色。从片段到完整、从模进到大跳,从静听到动听,从色块到线条,通过不同形式的聆听,引导学生感受广东音乐特有的轻松、优雅的韵味。在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步步高》,如歌曲版、笛子版等,由此丰盈学生的音乐感知。通过多重聆听,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乐观向上的情趣和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在音乐情境中,学生以情带声、以声促情。通过情境,激活学生的感性经验,让音乐教学洋溢着浓浓的音乐味、文化味。丰盈学生的音乐感知,让音乐教学回归学生的本性感受。
  (二)以“文化”为源头,深化学生的音乐体验
  《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对话,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以“文化”为源头,可以盘活学生的音乐情感,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作为教师,要遵从学生内心需要,引导学生动情入境,让学生解读出其内在情感。文化情感,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能让学生与音乐形成内心共鸣、共振。
  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四下《采茶灯》和《采茶舞曲》,可以从采茶文化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无论是“采茶灯”还是“采茶舞曲”都是源于人的采茶劳动。为此,教学中采用采茶的舞蹈,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跟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不仅感觉到“茶歌”的优美、婉转,而且体验到采茶动作的细腻、轻盈。同时,学生也感受、体验到了“采茶灯”“采茶舞曲”作品的内涵。同时,还领受到二者的差异,“采茶灯”的轻快活泼、“采茶舞曲”连绵婉转,“采茶灯”的一字一音、“采茶舞曲”的一字多音等。在文化体验、文化感受中,学生自然掌握了音乐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学生在听音乐、唱音乐、对比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连音技能、断音技
  巧等。
  音乐诞生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因而能彰显出独特的个性、特质。将音乐知识、技能等融入文化之中进行教学,就能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以“文化”为源头,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
  著名哲学家狄尔泰说:“一切理解都是一种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生的经验理解、文化理解。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经验。以“文化”为源头,能促进、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从学习心理学上说,感知、体验是学生理解的前提、条件,理解是感知、体验的一种升华。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将富有艺术活力、精神内涵的文化播撒于学生心田。
  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六下《爱尔兰风笛》,教师要以“爱尔兰”的音乐特色为主题,充分发掘爱尔兰的吟唱、踢踏舞以及风笛和竖琴的重要艺术特色。教学中,通过聆听优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尔兰民歌、民谣等,让学生感受爱尔兰吟唱的魅力。有学生说,爱尔兰歌曲很恬静;有学生说,爱尔兰歌曲很空灵、很温暖;有学生说,踢踏舞让我感觉到爱尔兰人很奔放等。在听声音、猜乐器、看演奏、说感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感知到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教师将音乐知识融入文化中,有助于让学生更为有效地理解音乐、实践音乐。
  激活学生“本能的缪斯”,需要教师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是将音乐纳入文化语境之中,将音乐与文化融合。文化与学生的生命是相融通的,能丰盈学生的心灵,润泽学生的生命。通过文化的教学,达到以“乐”育人的根本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