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对提高汽车保障效率的重要性。为此,研究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概述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汽车检测诊断中的关键技术,并探讨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过程;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Vehicle Inspectio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agnostic technology
  Following Lee II
  Co., Ltd. Guangdong Yun Long Day
  Abstract: At present, it has been clearly recognized automotive diagnostic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hicle protection. To this end, research auto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Overview of the article in th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ehicl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testing of automotive diagnostic technology trends.
  Keywords: car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status; trends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在汽车维修保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力研究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对提高汽车维修保障效率和汽车可用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
  1.1原始诊断阶段
  在汽车诞生之初,汽车结构比较简单,此时,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处于较原始阶段。故障诊断主要依靠个体专家与维修人员通过感官直接获得汽车状态信息,并凭经验辅以简单仪表对故障进行直接判断。
  1.2关键性能参数监测与诊断设备应用阶段
  在汽车诞生后漫长的时间里,汽车故障诊断主要凭借维修人员长期积累的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关键部件运行状态需要随时进行监测,于是在汽车上安装了监测润滑系的机油压力表、监测冷却系的水温表及发动机转速的转速表、汽车行驶里程表等。对于电气系统,主要依靠通用的万用表、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等进行参数检测与故障诊断。
  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汽车数量增加、汽车结构日益复杂,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出现了部分专用检测设备。代表性的检测诊断设备有:汽车电气检测综合试验台、发动机综合测试仪、前轮定位仪、制动性能检测试验台、汽车功率测量试验台等;便携式诊断仪器有:汽车万用表、无负荷测功仪、曲轴箱窜气量计、尾气分析仪、机油品质分析仪、点火示波器、烟度计等。
  1.3嵌入式检测诊断系统应用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汽车上大量使用了嵌入式监测、诊断、控制系统,由CAN总线将各个分布式的嵌入式系统连接成一个综合可控系统。汽车电子燃油喷射技术逐渐取代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汽车化油器技术。此时,电控燃油喷射、自动变速器、ABS、电控差速锁、中央充放气系统等技术在小轿车、商用汽车上得到广泛使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通过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应用嵌入式监测诊断系统,能监测电子控制系统的传感器、执行器、ECU及有关电路的运行状况。对常规油电路系统、机械系统故障还是依靠普通仪表、便携式诊断设备等进行故障诊断。
  1.4远程故障诊断与交互式电子手册应用阶段
  进人21世纪,汽车维修保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远程故障诊断与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应用阶段。每辆汽车配有一本类似维修手册的交互式电子手册,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故障时,驾驶员根据交互式电子手册的提示查找故障,若不能排除故障,则采用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技术支援。
  汽车远程维修支援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经过授权的用户无论处于什么地方,都能够获得在线快速服务,通过移动通讯网络,特约汽车维修厂能够随时知道汽车的运行状况。当汽车“抛锚”而驾驶员无法排除故障时,通过系统请求支援,服务中心利用系统及时向驾驶员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大部分故障能由用户现场排除;而少部分不能由用户排除的故障,维修厂派拖车或巡回维修解决。
   2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现状
  2.1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现状
  当前,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管理上实现了“制度化”,在检测指标上实现了“标准化”,在检测技术上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主要特点有:
  1)检测管理制度化。在工业发达国家,汽车检测工作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由交通部门认证的汽车检测场(站),负责新车的登记和在用车的安全检测,修理厂修过的汽车也要经过汽车检测场(站)检测,以确定其安全性能和排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检测指标标准化。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检测有一整套的标准。判断受检汽车技术状况是否良好,是以标准中规定的数据为准则,避免主观上的误差。如美国规定,经过修理后的汽车只有经过严格的安全与环保检测后才能出厂。
  3)检测技术智能化和自动化。汽车检测诊断设备正向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应用新技术,开拓新的领域,研制新的检测设备。
  2.2国内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30年来,我国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类汽车检测站1400多座,全国汽车综合检测站年检测汽车超过1000万台次。目前,我国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特点:
  1)检测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在充分借鉴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检测诊断设备与仪器。其中,发动机故障诊断仪、汽车底盘测功机、四轮定位仪、悬架检测仪、制动检测台、侧滑试验台、全自动转向角检测仪、汽车传动系故障诊断仪、轴距差检测仪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逐渐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汽车检测站中的大部分设备实现了与计算机联网,满足了快速、方便、准确测试的要求。
  2)法规建设逐步完善。从加强汽车管理的需要出发,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道路运输汽车综合性能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通用技术条件》、《汽车维修技术规范》等法规制度,提出了对汽车实施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维修制度,明确了汽车检测站的职责与资格认定条件,规定了汽车维修检测设备技术标准。最近几年,交通管理部门又颁发了一系列标准、法规,对汽车检测站、维修企业的检测维修项目、开业技术条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汽车检测维修行业的建设与发展。
   3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传感器得到广泛应用。所谓智能传感器,是指该传感器除具有普通传感器获取信号的功能外,还具有信息处理、信息选择等人工智能的一些功能。在汽车检测诊断领域使用智能传感器,可以更准确地获取汽车特定部件的信息。
  2)微型计算机、单片机将成为诊断仪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虚拟仪器技术与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信息科学中的时一频分析技术、机械系统的磨屑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机械振动和噪声分析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形成具有特色的工程诊断技术分支,能更有效地处理复杂信号;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混沌理论相结合,为故障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故障诊断将向多参数综合发展;近似推理、模糊识别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故障诊断的速度更快,诊断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系统,能从冗余的、繁杂的、含有大量噪声的信号中提取出诊断规则。
  4)远程故障诊断与支援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利用intemet和各种通信网络,更多的远程故障诊断与技术支援系统投入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网上查询法迅速获得需要的大量资料,获得专家的热线咨询,当汽车有故障时,可以获得“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指导。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将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远程传输到计算中心处理,并可立即得到分析结果反馈回现场指导故障诊断。
  5)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大型汽车检测诊断设备,将综合采用声、光、电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诊断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便携式检测诊断设备将体积更小、具有更加友好的人机界面,在统一的硬件平台下,采用更换软件模块的方法,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牛伟,翟富德,阎继生.浅议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第01期
  [2]朱则刚.汽车技术检测的新趋势.汽车工程师,2009年第09期
  [3]李天鹏.我国汽车检测诊断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李二继,(1977-)、男,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职称,研究方向:客车维修检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3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