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园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合理加强都市群城市公园的建设,塑造集生态、休闲、娱乐和展示城市特色文化风貌于一体的公共景观空间是当前十二五规划创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大建设任务。本文从建设城市公园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在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明确的几大原则和把握要点,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为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程
关键词:城市公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城市公园对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进行户外活动而言非常重要。人们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远离大自然,污染严重,环境喧闹,住房拥挤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在现代高楼大厦中紧张工作的人们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大自然的宁静、闲适与生趣对都市人来讲是难能可贵的。而城市公园的建设正是契合了人类这一重返生态乐园需求,恰到好处的提供了供市民休闲娱乐和释放压力的公共场所。城市居民在公园中或散步、或游戏、或躺或坐陶冶性情,在公园文化中充分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闲适美好。城市公园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最大的开放空间,正确把握其形态空间上的韵律节奏,将建筑与景观、自然风光与人类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是城市公园设计中的最需把握的关键要点。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在这个界面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包袱、压力痛苦,充分享受自然和生态的美好。
一、 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的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城市公园中最重要建设也是最广泛建设的是必然城市公共绿地部分,面向“绿色是生产力”、“绿地是地球之肾”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新世纪,如何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健康的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规划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个大类。对“公园绿地”的定义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公园绿地的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乡土植被、当地材料、结合本土人文资源等构筑和谐、亲切、舒适的休闲活动空间,注重经济、实用、节约,体现人与自然相适相宜、相互协调。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对于有生命的植物,有良好的生命供养之地,才是生存之本,必须充分尊重原有山体、水体、丘陵进行合适绿地配置已满足人们向往大自然纯朴精神的要求,在公园营造上不能一概摒弃,要尽力保护已有的未被破坏的原生态风貌的物种群落。即使遇到环境已遭毁损的情况,也要尽力发掘其可恢复利用的植被,水体,并通过补种植物群落,引入鱼、鸟、两栖类动物,加强中水利用、雨水平衡收集等生态性手段来营造生态性小区域,创造宜人环境,进而达到塑造自然生态景观的要求。将乔木、灌木和革本植物组合在一个群落中,形成一个复杂交错的植物群落,向自我维持、养护生态水平发展,让植物群落向自然循环再生的态势发展。
在公园建设中以“生态、文化、休闲”为目标,注重用公园环路和“T”型道路联系,与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相互融合,创造山环水绕的城市休闲空间。绿地结构上一般宜视野开阔、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首先在树种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其次在绿化配置上,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再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由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
二、 城市公园环艺小品等建设应始终强调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要在公园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休闲、娱乐、且活动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要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
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公园公共环境,城市公园开放性要求城市公园要与城市相衔接,更加突出对人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通过景观序列的合理组织来实现。在城市公园设计中景观序列的组织可通过垂直空间、水平空间、境界与意境层次的有序变化来实现。通过各种类型的景物有机组合,将表现风景特色,衬托主题的景观加以串联、导引、强化,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富有韵律美的游览线路。通过道路转折、地形起伏、林木遮掩、空间渗透等处理手法使游人“渐入佳景”。
公园设计上应重点分析公共开敞空间的分布形态以及尺度、节奏、层次、韵律、天际线等的视觉要素和标高、朝向、间距、建筑后退线等的技术要素。城市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展现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尤其要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应有意识地在公园内组织和创造多种功能的活动,以充分发挥公园空间的内在潜力。如:设置运动区,区内除球场外,设置富于趣味的运动径,兼运动、按摩、健身等多种功能;设置旱喷泉,跳跃泉,人们在泉水之间穿梭戏水,别有一番生气;应十分重视运用环境艺术手段美化各种设施和园林小品,并强调单个公园的标志物与可识别性标志物已提高公园的景观特色和增加可识别性;应创造丰富的空间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城市公园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考虑到人们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的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
三、城市公园的规划必须不断注入公众参与的元素
城市公园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是促进社会交流融合、和谐发展的场所,是异质性社会的黏合剂。城市公园的建设成为缓解城市空间和交通以及人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更应表现出的是罗杰斯(Rogers)的“邻里之间的户外房间”、托普森的“陌生人的会场”、雅各布斯的“街头芭蕾”、芒福德的“城市剧场”、怀特的“城市舞台”等社会空间的作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众生活、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而作为公园参与者的人是最能衡量和反应这种空间的使用价值及使用状况。
城市公园设计的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供人在其中休闲娱乐,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的。都市人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正在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只有公园的使用者才真正清楚需要在这个公园中获得什么样的美感或者精神需求,设计者只有围绕这种需求进行主题设计,才能创造中迎合公众需求的城市公园。公园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一个过程,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正如佛里德曼所说,“设计过程有一部分是教育过程,设计者(规划者)从群众那里学习历史的文脉和价值观,而群众则从设计者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双方的交往让两类知识融合,共同发展。”。
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拟建公园周边群众(可能是公园最大享受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可以采用的手段有向大众传媒发布信息,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咨询和审查会,邀请公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等等。充分尊重公众的意愿,创造符合公众特性的场地环境。始终坚持“公园是大家的,建设公园靠大家”这个道理,使城市公园的建设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因此让公园更具实用性。
总结:城市公园的建设是可持续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民生工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创造一个供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良好场所,充分发挥生态的内在潜力是城市公园建设者们应该长期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以此获得建设的真谛,并应将其不遗余力的运用到现实生活的规划建设中,才能更好更优的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0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