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推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些年,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和本科院校持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由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技校合并或由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其文化底蕴并不深厚、校园文化层次也不高,而且由于改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时间并不长,在学校发展的初期还要解决很多有关生存的问题,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这样就会造成学校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均衡,形成未来发展中的软肋。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为社会所需的、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学界从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文中所述校园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高职与本科同属高等教育层次,校园文化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统称校园文化,除需强调之处外,不再赘述。)的含义进行过界定。有文化氛围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文化指令说、启蒙说、精英说、活动说、精神体系说、文化潮流说和物质、精神总和说,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上述各种校园文化观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部分内涵,拓宽了对校园文化认识的视野。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它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杂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相一致。因此,它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与社会大文化具有共性。其二,校园文化是社会社区中的一个特区,即学校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这里是指高校师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文化。因此,它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的校园文化主要以高校校园为主要发展空间。但是,校园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校园中,特别是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校园文化正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走出校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比较集中的观点是:高校校园文化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就其层次来说,处于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包括建筑、设备和人文景观等物质支撑,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直观表达形式;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及制度规章的制定及运行实施,是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一系列精神文化形态。每所高校以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发展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着校园主体的价值认同,塑造了特色形象,培育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虽然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同的内涵与功能,但两者研究和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建立和培养大学精神、促进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将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是,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在校园中无处不在,它涵盖了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的形式、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以及校园文化的主体自身的参与,采用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活动方式,将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从而使校园文化的主体在特定内容的文化氛围中受到影响和激励,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其所运用的载体必须能覆盖到校园内所有的学生,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特征,显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二是,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从既有的心理背景出发对教育信息进行取舍,而且还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系,即从具体的心理背景,教育信息及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比较后,才确定他们对教育所抱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接受程度,这也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校园文化的群体性、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使他们在某些问题上认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校园文化通过其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把课内思想教育延伸到课外。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上是殊途同归,二者以不同的形式达到共同的目的。今天,在我国高校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方向,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导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尤其对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在组成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文化中,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大学校园精神以群体心理定势的形式存在于师生心理,引导师生自觉按照学校的精神指向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师生为实现学校所倡导的目标而奋斗。
2、精神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它使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区别,主要就是校园精神的差别。在校园精神中,最深层的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它对师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依据这种价值观确定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以此来判定他人的行为。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受到赞扬,而不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鄙视和谴责。校园精神一旦形成,长期不断地对师生施加影响,引导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进而形成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强大合力。
3、人格塑造功能
学校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要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这是一个潜默移化的教育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刻意追求的教育效果,即把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校园文化也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形式主要是指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无形形式是指校园舆论。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质、道德人格的塑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作为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等方式,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思想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
四、用校园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在建校的初期,由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还不规范,学校管理还不成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有很大缺陷。但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往往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子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认清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用校园文化去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交流的节目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较低造成的。这也是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原因。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6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