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呼唤阅读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的总目标,赫然写着“九年义务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语文教育如果仍然停留于教育学生记忆字、词、句、篇上面,那就远远不够的了。必须让我们成为驾驭语文工具的一代新人。这方面,我颇有心得,在不挤占学生课堂时间,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休息前提下,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在大量读写、双轨训练上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相当有效的结果。其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建立班级“班级图书馆”解决学生无书读和无时间读的问题。
  由于我们地处边远城市,学校图书馆藏书是极有限的,学生家中买书的不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发动大家捐书,每人至少捐一本,多者不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适合学生阅读,就来者不拒。学生热情很高,没几天,班上就有了几百册课外读本,够他们看一年了。有书读了,可没时间怎么办?从早到晚,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回家后,许多家长的观念仍是看课本、做作业是好孩子,而看课外书、看电视就是不正经、不争气的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无法开发。为扭转这一局面,我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增大授课的容量:把别人三节完成内容,压缩成两节来教,腾出时间边读边指导,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学习更有主动权。当然单凭做学生工作还不够,还需解决家长问题,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为此,我专门写了《致家长一封信》。信中提出了我的教学设想,希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明确指出:从此我的语文作业就是看课外书,看电视上的新闻报道。这项工作终于取得了家长们的支持,这样解决了学生们无时间读书的问题。我的语文课在学习中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成了学生汲取知识,开发能力、提高能力的“活”科目。
  二、认真指导,加大写作量。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汲取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接受人家的经验:写作是发表的事情,通过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曲。可见读与写的结合是语文教学规律之一。
  第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年后的兴趣,学生们就由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新一届的学生,还是推行课改的学生,开学第一节课,我就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读书笔记的有关知识讲给他们,包括内容:1、摘录式;2、提要式;3、纲目式;4、所感式;5、评析式。然后让他们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去读,不过读的过程要求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材料摘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要求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过一段时间,还要求写下读后的感想收获;最后还要对读完的文章,针对某个方面,如思想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评论。在这过程中,我还定期举行读书笔记展览和读书藏书经验交流,收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其二、推荐一批名著名篇,做到学习内容明确性。每周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我都能做到课外延伸,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如上《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水浒转》,推荐阅读《水浒传》,结合中国历史了解宋代的历史。使学生们身在课堂,心飞古今中外,领略风云历史,然后回到我的语文课上来分析课文,这样我的语文课不仅是讲语文,还涉及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学生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了。
  其三、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积累后,阅读能力有了必然的提高,写作能力得以发展。我班学生除写读书心得体会外,还写日记。虽然学校规定的学期打、小作文各八篇,可我班学生一学期下来,大小作文就有三十多篇。并且每到假期。我的学生还纷纷出“书”。这些“书”行行色色,各有特征。有摘抄、有体会、还有自己的习作……每本都是图文并茂。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办好班级小报,就会投身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之中,猎取和搜集自己需要的材料。可以说办好手抄报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哪里的综合实践。所有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搭建发表意见平台,给学生更多口头表达的机会。
  学生在积累―思考―表达这一学习和应用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他们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现代社会是经济腾飞的社会,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语言表达更是传播媒介,每周一、四语文早读课,我让他们轮流上台演说,内容由他们自定,或即兴演讲,或新闻发布,或介绍一篇好文章……时间由开始的两分钟到后来的五分钟,学生也由开始的拘谨、结巴到后来的滔滔不绝。在作文课上,我还让学生们口头作文,或报告自己的写作提纲,或讲述自己的设想……而在作文评论课上,除老师评讲外还要求学生评讲,指出毛病,提出修改方案。尤其是平时的语文课上,根据大纲要求,我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展开讨论。如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体:“为什么家里穷还要每周星期日都穿戴整齐地到栈桥上散步?”“为什么一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讨论热烈,尤其是想象结尾处“如果在船上见到的于勒是百万富翁,情景将会怎样?”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设置了一个有一个合理又奇特的情景,他们的发言令我赞叹不已,课堂的气氛也空前活跃。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学生们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为了说得好,课下他们都主动去读,说促进了读,读又提高了写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这些只是我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探索。仅仅是个起步,后面的路还长着呢,但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课改行列中,一定会摸索一条适合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道路。为此我再次呼唤:语文教学急需大量阅读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9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