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材阅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人们经过阅读充实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阅历,并从中感受不同的人生。阅读是每个同学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同学必须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感觉学习很吃力,正是因为还没有学会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阅读是一种基本技能,好的阅读方法等于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教材是同学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依托教材学会阅读技能是最基础的一环。对于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教材的阅读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框架式阅读。框架式阅读是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即粗读。它要求我们首先阅读一本书的目录,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和主题;其次,在阅读每一章(即一个单元)时,先阅读整章的概述,形成对一章知识的整体了解。(现行历史教材每章开篇都有概述,且语句精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三,在阅读一节内容时,先理解本节课题,然后阅读子目大概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以此种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例如,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包含三个子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内容就是本节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成就,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就可以提示学生,以便他们快速找到本节的重点。
第二、细节式阅读。这里的细节阅读指的是每节、每目内容的具体阅读,即细读。所谓全面,就是既要关注正文部分,也要关注小字、引文、注释、各种实物图片、人物画像、图表、练习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把粗读和细读结合起来,是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各种辅助资料及时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问题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我在总结上一课的基础上引出问题:明太祖废相的原因、明成祖设内阁的原因、内阁大臣与宰相有什么区别?《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是丞相吗?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上完这一课很多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影剧有了新的认识。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这就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背读。
第三、带着问题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产生问题,只是对教材进行机械阅读。这需要训练才能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把整段文章分层次阅读就很容易产生问题。例如,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通过阅读教材“…….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日益增强…….”。经过提取有效性息即可得到答案:封建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民族融合、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是秦朝统一的原因。
第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这是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学会分析教材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中,教材指出“《马关条约》…….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般阅读,这句话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有阅读中产生疑问的习惯,就会想:“什么是资本输出?”“为什么《马关条约》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带着疑问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五、要求学生及时作好读书笔记,既巩固记忆又方便复习。“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我要求学生的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句旁写提示,书的空白处写笔记。课堂上学生还要在书上记教师的重要板书。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及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历史学习的效率,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科学有效的阅读理解历史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9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