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洁 董竞竞

   【摘 要】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创新性的尝试,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但也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实行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即推进学生党建工作领域和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全方位育人;推进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实现全员育人。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毕业后走向各条工作战线,将逐步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既是人才资源阵地,也是党的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壮大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学分制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其核心在于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分制的实施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体制的改变,而是对现有高教体制形成了全方位的冲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无可例外的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中传统的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现状,也诱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分制是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主动、灵活,打破了传统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阵地――行政班级的作用被弱化了,导致辅导员的角色和作用受到制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然失去了统一的管理和指挥。学生对于行政班级的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淡薄,学生中普遍存在思想迷惘、缺少理想、人文精神匮乏、道德滑坡、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思想教育的难度逐渐增大。其次,学分制下,学生形成以课程为纽带的教学班,流动性强,不同的学期、不同的课程班级就有变动,传统的一一对应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缺少一种固定的、紧密的联系纽带。以往以党团组织为依托开展活动的紧密型组织体系受到冲击,使高校现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再次,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相对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公寓里。同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已经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传统体制下高校学生宿舍按院、系、专业或班级集中居住的情况被打破,使得同一幢楼、同一层楼甚至同一寝室的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松散。但企业化运作的后勤系统并不能自然地引伸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造成学生公寓教育管理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越来越完善,互联网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逐步覆盖到绝大多数的学生公寓。而网络的信息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方面,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一些思想不够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便很容易受到误导而荒废学业。由于院、系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直接深入到公寓,使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挑战,也造成了公寓成为很多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上的空白或盲点。
   三、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1)推进学生党建工作领域和方式的多元化,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是课堂与学生党建工作。做好学生党建工作,课堂教育是重中之重。通过政治理论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理论素质。通过思想品德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社会实践与学生党建工作。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针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时事政治为依托,让他们并了解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同时,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公益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三是公寓与学生党建工作。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渐由教室转移到学生公寓,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更多地在公寓进行。学生逐渐从“班级人”转化为“公寓人”。这就使学生公寓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学生党建工作最具影响力的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学生公寓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将党建工作的组织载体由原来的“学校――院(系)――年级――班”向“社区――宿舍楼――寝室”延伸,建立相应的基层党组织以适应这一变化。四是网络与学生党建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并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空间里引导学生的舆论导向,扩大党建工作在网络空间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并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比如,可以创办一些有针对性、时效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来了解党的历史、党的先进性、入党的程序等;可以在网上设立党的理论版面,为同学们学习政治理论提供平台;也可在网上开设如“党员之家”等论坛,让同学们针对各种专题互相讨论和交流;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意见栏,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此外,还可以围绕时事热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对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提出批评。五是学生社团与学生党建工作。随着学分制的实施,高校行政班级的功能在弱化,而学生社团聚集了一批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的影响却在逐步扩大,已成为高校校园内一个重要的群体。要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号召作用和领导机制,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更可以将其发展成为党建工作的载体之一。(2)推进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实现全员育人。在学分制背景下,行政班级的概念淡化,传统的一一对应的教育管理模式被打破,学生活动的重点区域由教室转为公寓。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计划性,加上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需求量的不足和精力有限以及人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取消行政班级的做法尚不可行。学生管理的工作的开展将有赖于辅导员、导师、公寓管理员和其他所有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应以学生宿舍为阵地,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导师和公寓辅导员为主导,学生党员为辅助,学生社团为载体,各个部门为主体相互协作广泛开展党建工作。从对学生全面负责的角度出发,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保留班级建制,从学生一进校就配备辅导员直至学生毕业。同时,按一定的学生人数配备导师一名。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日常管理,重点做好学生中的党建和学生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做好有入党愿望和进步要求的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导师侧重学生选课、专业指导,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另外,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资源,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或助理导师,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相应建立公寓党支部、就业指导中心,开辟勤工助学、学习指导服务、心理咨询等多渠道的学生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徐显敏.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3):5~10
  [2]李玉琴.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6)
  [3]陈红.党建进公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视角[J].成才之路.2008(25)
  [4]纪英.在高校大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2008(8)
  [5]李彩华.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党建”阵地建设[J].高教与经济.20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