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内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正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新时期的学生思政工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应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真抓实干,改变对策,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新时期;思政教育
一、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变化
(1)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要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2)思政教育对象发生变化。从思想现实看,学生关心热点在减少,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表现出五个“更多”,即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他们主流积极,但缺乏艰苦生活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择业,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3)从思想行为看,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4)从思想走向看,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在成才意识上,求新、求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1)重视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学生。教育他们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条件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诸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诸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学生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3)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因此,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确立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获得整体全面发展。(4)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当代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相互竞争只是手段,共同发展才是目的。要引导青年学生信以处事、信以待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竞争加剧,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学生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内容方法,建立健全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间之爱、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之中,使学生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龙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
[2]郭诗阳.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心理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钟万林,唐世刚.浅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J].安康师专学报.20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