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玮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剖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阐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在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鼓励人的个性创造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形式。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导向、规范、教育和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视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格,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在高校各项活动中(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体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高校教师、学生、管理者特殊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统一,是不断的使校园人成为文明人和社会人的教化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包含着相互联系着的四个方面,即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看得见触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化形式的总称。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并遵奉的带有该校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氛围、道德规范等校园精神因素的总和。校园制度文化是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所形成的反映高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次内容的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以及保证实施的组织机构。校园行为文化,如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后勤服务等,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学风。四个层面相互影响、并行发展,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文化的转换。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广大师生员工的“中介”。其“中介”作用,在于它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所认同的观念、准则、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具体以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集体荣誉感、校风传统等观念形态规范和约束着校园里每个成员的行为,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员工产生潜在的教育与引导作用,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获社会认同。
  2.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是指学生在现有条件下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意义得到实现。它是一种超越了基本生存和一般发展要求后的高境界需要,对大学生的整体活动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此特征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时,其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学校能把校园文化定位得好、引导得好,将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譬如,学生们通过参与演出、竞赛、沙龙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可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增强自信,勇于竞争,创新进取,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促使自己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校的管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自制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有利于学校的学习管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有利于学校的后勤管理,可以培养学生遵守学校秩序和爱护公共财物的品格,这是校园文化对学生感召力的有效作用。
  4.促进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创造、发展和传播,从而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思想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的前沿,而这些创新很多是校园文化渗透的结果。校园里的师生是高层次的文化群体,有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而且,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高校较为宽松的环境必然会促使校园文化的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演变。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贡献者,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是创造新文化的不竭源泉。
  5.引领社会文化和谐发展。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代表社会精神价值的主导流向,始终最先把握时代的脉搏,它以独特的方式、深刻的内涵和超前的意识,引领社会精神的走向,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以科学、民主、追求真理为主基调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青年学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弘扬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对他们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优化育人环境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导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的影响作用,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内的所有建筑物设施和环境规划,都应标志着它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包含着哲学启示、道德规范与理想追求等精神因素,因而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校园的文化事物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刻刻向周围辐射文化因素,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潜在的教育与引导。建立主题雕塑、纪念碑(亭)、历史名人塑像等就是一种做法。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表现和传递的物质载体。学校整体规划应立足长远,精雕细琢,让每一件文化设施都变为教育精品。学校在文化设施建设中,一是要创建高标准、多功能的文化设施。二是要努力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卫生环境,使校园得到净化、绿化、美化,令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自觉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风尚。
  2.强化教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是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地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而大学教师又恰好是专业知识、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关键,是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关键,他们的道德品格、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下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学术讲座、科技论坛、艺术节、文化活动周等让教师群体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楷模,进一步激励学生茁壮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与学生接近,容易和学生沟通,且思维灵活、观念新,这些就更有助于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学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与需要,除了要在政治上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外,还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校园人共建校园文化的局面。高校中的一些学生社团组织,如棋牌协会、摄影协会、旅游协会、书画社等,在指导老师定期地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的统筹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长期规划中。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书育人的实践过程,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第二,学校各层面、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使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出共鸣效应,具有巨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第三,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政策来促进校园文化蓬勃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交融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但是,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第四,把握校园文化的时代特点,全面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功能。比如,在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还要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有意识地激励创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品位文化素质、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就是适度接纳外来文化或地方文化,并将校园文化与之高度融合。当今,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每个角落,校园文化也随之被赋予了信息化特征。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例,网上充斥着各种立场的信息,良莠不齐。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网络已成为当代意识形态领域角逐的“核武器”。
  面对网络文化所提出的挑战,高校应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采取得力措施,抢占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网络制高点,贯彻“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的方针,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最大限度遏制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信息化的正面效应,让信息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全新的平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新颖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轨道。
  5.突出校园文化的个性。随着大众化教育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高校很容易产生相似的校园文化,造成千校一面的现象。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把自己学校的历史和办学核心理念融入其中,在继承、交流、吸收、创新和发展中突出自身的特色。
  6.可进行社区共建。高校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校外青年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和假日文化生活,使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社会有利的文化资源来弥补学校文化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社会有关部门开展共创共建活动。高校是社会主义精抻文明的窗口,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现代文化底蕴。通过共建,可以把学校的文化知识和文明传递给社会,影响社会环境,使学校和社会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既可以优化社会环境,又可以促进校园文化迅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琳.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刘笛,高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研.2009(11)
  [3]张德宝.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J].中国建设教育.200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