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组织学习模型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美丽

  【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在中国的出版发行,组织学习理论成为管理学界、企业界以及心理学界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量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构建了组织学习的理论模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系统视角、技术过程、学习类型以及社会过程四个角度对相对成熟的组织学习研究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组织学习;系统视角;技术过程;学习类型;社会过程
  
  1958年,March和Simon首次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关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组织学习理论仍处于“组织学习丛林阶段”。每个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学科背景不同,形成了有关组织学习的各种理论视角,对其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四个研究视角将组织学习模型进行分类比较研究。
  一、基于“系统”视角的组织学习模型
  组织学习的“系统”视角是就个人、团队、组织及组织间等不同层面来研究组织学习的运行模式,他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或力量的系统。(1)Peter M・Senge模型。Peter M・Senge在对企业作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组织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自我超越,强调自我挑战,激发员工不断创造与超越,不断学习;二是改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和容纳别人的想法并不断检查和改善自己;三是建立共同愿景,鼓舞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四是团队学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五是系统思考,纵观全局,形成系统思维模式。Senge认为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的核心和基石。(2)Dixon的意义结构共享模型。Dixon通过对组织学习进行研究,提出了“意义结构”这一概念来取代传统上习惯使用的“知识”和“信息”。在Dixon模型中,组织成员个人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个人意义结构,个人意义结构中愿意也确实可以与其他组织成员分享的部分形成了可共享意义结构,集体意义结构是在可共享意义结构的基础上被整个组织所吸收,为组织内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组织价值观念、文化和认知。组织学习发生在组织成员进行意义结构共享的过程中,这一过程经历了创造→整合→诠释→行动这四个阶段,并且最终又从行动回到创造,形成一个循环。(3)Mike Cope的十大要素架构模型。Mike Cope模型是由四个核心要素十个子要素组成的二维模型,是一种组织学习架构,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个体、关联性、传递机制、意图。通过对组织中各个因素的探讨,Mike Cope模型强调组织中各种因素的运用和合作,以发挥出组织个人及组织最大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组织。Peter M.Senge模型强调员工的学习,员工之间要建立共同愿景,并且提出系统思考是组织学习的核心和基石。Dixon认为组织学习属于个人学习所形成的个人意义结构中可与团队成员共享的那部分。Mike Cope的十大要素架构模型侧重地强调了组织学习架构中具有影响的四大核心因素:个体、关联性(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组织之间)、传递机制、意图。
  二、“技术过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
  (1)Daft&Weick模型。Daft和Weick将组织看作具有扫描、解释和学习功能,并且把组织的整体学习过程表达为:扫描、解释及学习。扫描就是对环境实行监视获得相关数据;解释是指根据对环境的理解去扫描事物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个人的学习过程;学习则是指产生有关组织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知识以及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之上所采取的行动。(2)Slate组织学习模型。Slate通过对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认为为组织学习经历了信息获得――信息扩散――信息共同解释三个阶段,最终将共同的解释通过组织记忆的方式进行贮存,并且一部分被贮存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又会重新被提取进行再加工。组织是在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控的基础上获取信息的,这些信息包括已经存储在组织中的知识,即组织记忆。信息扩散指信息在组织成员间共享的过程,信息的扩散可以扩大信息的共享范围,使组织中更多的成员能分享到相关的信息,更多的人从中受益。经过信息的输入和扩散之后,对输入的知识做出一个共同解释,就会成为大家所接受的知识,组织学习也就越发的明晰化、深入化。以上两个模型中,Daft&Weick模型中组织被真正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个过程类似于个体的学习但是模型中,忽略了个人学习对组织学习的作用,而且组织学习的过程只是一种简单的搜集信息,解释到采取行动,并没有产生新的知识,组织学习只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是对外部环境的一个“刺激――反应”过程。
  三、“学习类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
  (1)Argyris&Schon的四阶段模型以及改进的组织学习模型。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是Argyris&Schon的四阶段模型,即发现、发明、执行和推广。“发现”包括发现组织内部潜在的问题或外界环境中的机遇,“发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行”产生新的或修改了的操作程序、组织机构或报酬系统,“推广”是学习在个人,组织以及组织之间得到传播。(2)我国学者陈国权,马萌在Argyris&Schon的四阶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反馈过程,使组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闭环,增加了学习的有效性。从组织学习研究的历程来看,早期的组织学习模型大多是属于适应性学习,Argyris提出的单环学习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属于一种被动的学习。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此时企业不得不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转变(双环学习),Argyris模型为实际操作中组织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国权进一步发展了Argyris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反馈环节,完善了组织学习过程,为实践中的组织决策与运作提供借鉴;另外知识库的加入表明组织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积累知识的过程。
  四、“社会过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
  (1)Cyert&March的适应性模型。在Cyert&March的适应性模型模型中,整个学习循环的起点是个人信念。在特定的个人信念的引导下,个人产生一系列的行为,而作为一个的组织成员,其产生的行为最终将导致组织行为,组织会作用于组织环境,组织环境则影响个人信念,这就构成一个循环。(2)Nonaka的SECI模型。Nonaka的组织学习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组织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第二,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而实现知识的创新(SECI);第三,知识创新过程的基础叫做巴(场所的意思)。Cyert&March的适应性模型借用了个人学习的刺激反应学说,强调了个人学习对组织学习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Nonaka的SECI模型中整个循环的起点是个人的隐性知识,终点仍然是个人的隐性知识,侧重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换,但是由于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因此没有考虑外部知识的流入,缺少与外部环境的交流。“社会过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既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它还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问题,如何使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五、结论和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知,“系统”视角的组织学习模型强调从个人、组织上升到团队层面的学习,最终提高组织的创造力,强调组织学习的整体性。与“系统”视角的组织学习模型相比较而言,“技术过程”视角的组织学习模型在对组织学习的阶段划分上较为详细,组织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习类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更加强调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组织学习以及用它来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社会过程”视角中的组织学习模型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研究个人学习对组织学习的作用,但是缺少研究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相互作用。综合以上研究,各种模型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组织学习模型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秦发盈.国外组织学习理论综述与本土应答[J].继续教育研究.2004(4):11~15
  [2]李徐平.组织学习的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刘宝发,邹照菊.组织学习的动态管理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94~97
  [4]肖力维.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J].中国管理科学. 2000,8(1):66~74
  [6]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7]修兆宇.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学习能力的培育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