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订单模式”与“半工半读模式”的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琳 周雨露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愈加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民工荒”向“技工荒”的转变对农民工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一套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体系符合企业与社会的需要。“订单式”与“半工半读式”的培训方法不仅符合农民工培训的特点,还能有效促进农民工实现理想就业,对农民工个人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订单模式 半工半读模式 农民工 培训体系构建
  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农民工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适应矛盾突出,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据调查,农民工群体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中职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高达76.4%。
  经济危机造成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中国出口制造业受挫。就职于低技术含量、高流动性岗位的农民工成为失业“返乡潮”的主体,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制约他们再就业的瓶颈之一。近几年,全球生产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工人的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多数农民工的技能已无法满足岗位的需要,这种结构性的不匹配不仅造成了大量失业,还造成产业密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技工荒”,迫使部分企业停产的现象。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不仅可以缓解结构性失业,还能够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要。现代培训理论与农民工培训相结合,能够丰富培训体系,使培训方案具有可行性与普适性。现代培训理论以满足企业或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培训体系与培训环境支持体系的构建对培训效果转化的影响,重视培训模式、培训者、学员与培训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构成培训的四个要素中,培训模式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培训成果的转化还影响培训实施的成本与可行性。
  农民工培训属于职业教育,但又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它强调高效率、低成本,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旨在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农民工技能的长期转化。从培训供需双方来看,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利益始终是关注的重点。鉴于农民工在基本文化素质、理解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传统的培训模式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合适,以创新与实效为关键的培训方式才是有利于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培训模式。因此,农民工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以及时、有用为核心,以提供实践机会并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为原则。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以及对培训机构与农民工的走访,结合农民工培训的特点与中国国情,笔者认为“订单式”与“半工半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较适合在农民工培训中推广与采用。前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后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
  一、“订单式”培训模式
  订单式培训模式类似于产学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培训机构与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与方案等,并签订用人计划,实现培训成果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确保了培训的市场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提高培训效率与效果,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实现农民工与企业的双赢。
  订单式培训模式分为三类:
  一是短期技能培训,持续时间为1至6个月,主要对象为在岗或具备实践经验的农民工。
  二是中期综合培训,持续时间为6个月至1年,主要目标是弥补企业劳动力的不足。
  三是长期综合培训,持续时间为1年至3年以上,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长期技术型人才。
  企业或政府等相关机构应当在进行培训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技能需要、培训资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一)培训需求评估
  订单式培训的主要特点就是“适销对路”,根据岗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制定培训计划,以弥补企业生产力的不足。因此,培训需求评估至关重要。培训需求评估需要从任务、组织以及人员三个层面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收益性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培训目标与方向。
  1.任务分析
  由于生产流程改革或重组,企业可能产生新的岗位或新的岗位需求,进而造成生产力匮乏或现有农民工的技能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现象。企业、政府或相关培训机构应当从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农民工能力结构的匹配情况,确定关键任务以及员工为履行这些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关键的绩效行为等,并基于三方面考虑确定培训内容:
  第一,企业需要但当前劳动力市场无法提供的工作技能。
  第二,农民工经过培训后可获得的工作技能。
  第三,工作技能的重要性顺序。
  2.组织分析
  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性高、素质水平较低等特点对培训资源提出了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或传统教育的要求。因此,相关机构应当对培训实施的内外部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培训的有效实施。农民工培训的环境与资源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经费限制。农民工培训具有社会性,加之受训人数多,常常面临资金缺口。相关机构需要在对培训成本进行合理估算的基础上明确培训资金的来源与数量,做好事前规划工作,避免出现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止培训工作的现象。
  第二,时间限制。基于培训性质与市场需要,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深入调查,选择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等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时间灵活有效。
  第三,知识资源。首先,基于培训内容对培训师的任职资格条件与培训师的成本加以考虑,选择优秀农民工、专业培训人员或职业经理人等担任培训师。其次,相关机构应当对培训实施需要的媒体设备、教材、场地等辅助材料可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保培训的顺利实施。最后,应当考虑法律、经济等外部环境对农民工培训的限制。
  第四,特质与氛围。对农民工、管理者等利益相关集团对培训项目的支持程度以及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培训实施与否以及实施的具体事项。
  3.人员分析
  农民工培训应当具有满足农民工需要与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双重功能。基于农民工数量多、差异大的特点,应当充分考虑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学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特征对培训的影响,明确农民工之间的差异与岗位要求差别,区别对待,统筹协调,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岗位群的差异,可将农民工的培训对象分为三类:
  第一,一般岗位群培训
  这类岗位群体文化水平与素质较低,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培训积极性低。因此,培训内容应当以基本工作技能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农民工谋求安定生活所需岗位的基本技能需要,涉及岗位主要包括家政、餐饮、保安等。基于此类岗位特点分析,培训应以20至80天的短期培训为主,以短平快为原则,具有速成的性质,受众面广,是基数较大的一类群体,也是参与培训的主体。
  第二,中等层级的岗位群培训
  这类群体有技术操作能力、观念灵活、能够接受新事物、能够适应产业变化与社会发展。因此,培训内容应当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解决“技工荒”的问题。近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转型趋势加剧,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技能型人才高薪难求的现象。据统计,广州、辽宁等省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有30多万,汽车维修工、电脑操作工、高级电工等行业缺口尤为严重。此外,党中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小城镇建设,这些都将扩大对各种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层次的农民工培训可以围绕这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汽车、石化、物流等)展开,并在培训结束后使这部分农民工达到初级或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取得职业证书,使其具备长期适应性价值。培训对象应界定为初中以上文化40岁以下的农民工,是培训的重点。

  第三,高级岗位群培训
  这一类岗位群体普遍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是技术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应鼓励这部分农村青年接受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培训,利用职业院校或成人学校的培训资源。通过强化高级技术工人的定单培训来满足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要。因此,培训内容应是基础知识(胜任基本工作所需的文化科学基础,如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职业技术基本知识与相关管理知识,胜任本职工作与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如安装、使用、维护、维修知识等)、相关知识(适应转岗、转业必备的储备知识,如法律知识、人文、礼仪等)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做到基础知识为前提,专业知识为核心,相关知识为辅助。毕业后,该部分农民工要达到中级工或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
  (二)订单式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对象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
  第二步:企业和培训机构协商形成共同教学培训实施计划和培训目标。
  第三步:企业参与实施并主持部分考核;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第四步:由企业负责组织1年以上长期培训(学历教育),主要包括1至2年学历培训、1.5至2年以上学历培训和1至3年理论培训教育;培训机构负责组织短期培训(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适当的引导性培训、地方特色知识培训和某工种50%以上专业技能培训。
  第五步:企业颁发中高级工技能等级及相应中高级技校学历;培训机构颁发初级工技能等级及相应培训结业证。
  第六步:在协议内通过考核机制实现“企业”“培训机构”“参培农民工”三方协议就业。
  在订单式培训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权衡培训各方的关系,协调合作。除综合培训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外,大部分岗位技能在企业一线由实训指导师和优秀员工共同提供指导,形成“师带徒”式的学习模式。
  总之,订单式培训模式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调节培训内容与进程,能够促进农民工培训后的理想就业,能够有效指导培训计划与培训准备工作。订单式培训采取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学分制”与“半工半读”。基于农民工社会稳定性差、培训资金不足等现实因素考虑,半工半读是一中较适合应用于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培训方法。
  二、“半工半读”式培训模式
  教育部2006年3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农民工培训的实质是职业教育,因此,这种职教领域的核心变革对丰富与推进农民工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由封闭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为主转向实践为主,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半工半读”是一种育人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同时,“半工半读”还是一种助学举措。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
  实践机会对于农民工培训来说至关重要。根据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学习具有目的明确,学习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特点。因此,有关部门实施培训时,应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坚持经验原则,尊重成人的学习意愿,注重学习的导向原则,学以致用,让农民工从做中学。将课堂教学与员工的工作、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实施“半工半读”的培训模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多方参与,形成多元合作机制,由政府、企业与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构建,为课程设置、辅助设备筹集等具体事项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建立起扶贫网络,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第二,打通信息传递渠道,依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农民工得以全面了解培训信息,扩大培训影响面。
  第三,提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适度减免学费,以减轻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与参加培训的生产机会成本。
  第四,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工半半读”的学历注册和证书颁发制度。
  第五,做好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与培训跟踪服务,促使农民工增长技能和创造财富成正比。
  表1农民工半工半读培训优惠待遇政策
  及分期学业内容安排
  
  
  
  
  
  
  
  
  
  
  
  
  
  
  
  
  
  
  
  
  
  
  
  
  
  
  
  
  2010年国家新出台的发展计划强调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对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套复合式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变革,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与促进劳动力转移,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工也可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培训计划改变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D].2006
  [2]邢晖.“半工半续”培训模式[J].中国教育报.2006-11-15
  [3]曾红彪.湖南农民工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2008
  [4]于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雷蒙德・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专项资金科研项目D02-本科科研项目(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