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基础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冒俊华
[摘要]机械基础课是机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且与日常生活、工作紧密联系,将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关键词]观察;兴趣;联想;创造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与现代生产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一、不断诱发学习动因。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1.以奇引思,激发兴趣。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中的思维中应用”。因此,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使他们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2.以疑启思,发展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在好奇心理基础上的兴趣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转移和衰退。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强烈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跃跃欲试的创造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只有不断地设置一些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疑难,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即由低级的学习兴趣向高级的创造兴趣上发展。
二、加强直观的教学活动,培养独立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中应遵循“将生动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增加各种有益于学生感知的刺激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进行观察,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如在演示四杆机构前,预先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内容:(1)注意看清各杆件的长短关系:(2)看清各杆件的连接情况和相对位置;(3)当把与最短杆相邻的一个杆件固定时,其余各杆是如何运动的?(4)改变固定杆件时,各杆的运动有何变化?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改变固定杆件后,各杆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机械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种经过观察、发现、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很容易理解,印象也特别深刻。采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可逐渐形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习惯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工厂里的各种机器,日常生活中的火车、汽车、自行车、缝纫机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绝好素材。如讲链传动时,可以观察自行车的链传动结构等等。总之,要把直观教学和指导观察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观察活动结合起来,把观察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敏锐和独立观察能力的学生。
三、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联想最容易产生各式各样创造性的设想。在机械基础课中,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对感知事物进行类比联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最好方法。在讲解行星轮系时,启发学生把行星轮系和太阳系进行类比,学生立即领悟到中心轮就是“太阳”,行星就是“地球”;最后让学生想象。经过演示、观察、类比联想,完成行星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的再造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注意把培养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想象。在讲解或演示前,最好先让学生对机构的图或物进行分析、观察,想象机构的运动情况,即建立未知觉过的机构运动形象,再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从中培养他们再造想象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的运动,构思满足运动要求的各种机构,创造对于学生来讲是未曾见过的机构形象,以培养更高级的想象能力,即创造想象能力。这对学生以后从事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是大有益处的。
四、努力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高级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为观察和想象的问题都必须经过思维的调节才能得以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中心任务。创设求异情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求异情境,是指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多种答案,能一题多解的问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得到充实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情境。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协调与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因为求异思维主要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方向或设想,而这些设想是否经济合理,问题能否圆满解决,则有赖于求同思维对此作出评估和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仅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遵循其特点和方法,把握好两种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在“异”境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经,从中寻觅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仁盛,《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