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原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旭东
【摘要】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过分析的方法,帮助读者了解我国内部控制现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标准不统一、法规比较笼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设计缺陷及运行失效,并对问题的形成分析了原因,以期对中国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有所启发。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现状;原因
近年来,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世界各国政府不断推出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或指引,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国的一部分上市公司如中国人寿、中国网通等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由于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内部控制整体发展较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总体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有必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原因进行探究。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尽管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不统一、法律约束较宽泛,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高,内部存在设计缺陷及执行失效,以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较多的不成熟等,应引起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中介机构等高度重视。
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标准不统一、法律约束较宽泛。我国内部控制法律规范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法规发展较晚,并且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政府、证监会和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内部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引来推动。相应法规大多只在本部门或本行业适用,企业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来遵守执行。
2.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程度较低。通过向受访者访谈,本篇论文获得了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及相关知识在受访者中的普及程度,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上述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明显偏低:对《内控基本规范》大部分内容了解或熟悉的受访者仅占30%,说明《内控基本规范》尚未深入人心;对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较早,其影响程度远超过中国,受访者对其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熟悉程度;对美国《萨班斯法案》所依托的美国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熟悉程度有所下降,仅为38%,仍高于对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熟悉程度。对于既了解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又了解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受访者,对于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趋同程度的回答基本达成一致,认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萨班斯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的趋同程度高于50%的比例高达80%,也说明我国的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已进一步与国际通过规则趋同,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参与全球竞争铺平的道路。除内控原则外,我国《内控基本规范》与美国COSO《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差异较小,再次证明上面的结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在2009年7月1日即将在上市公司中实施,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内控基本规范》的普及程度不高,这将严重影响《内控基本规范》的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立法的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该内控规范,当前的一段时间,普及《内控基本规范》相关知识应该成为我国政府监管层、企业管理当局刻不容缓的任务。
3.相关人员内部控制专业能力较低。理论上讲,本论文调查对象大部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表,他们的专业能力应处于较高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仍普遍较低,虽然样本公司中上市公司已达65%,可以熟练操作内部控制的不到5006,说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仍普遍较低,应引起相关部门及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缺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遇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如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产权结构一元化、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形同虚设等,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近年来,有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顾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实施必然也会受到外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比较差,存在着很多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发挥不利因素。首先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深入的进行中,政企分开在执行中并不彻底,短时期内企业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仍然受到制约;其次从法制建设上看,我国各个主管部门均各自出台一套管理制度,未进行充分协调,尚未形成类似COSO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在法律层面未受到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2.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企业内部因素是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职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就目前我国企业整体情况,职工的职业素质远不能满足先进的内部控制要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尚未培养成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者自身的职业素质不高也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体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2)民营企业家族化,我国大部分发营企业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投资人、管理者均为家族内部人员,各项业务的实施人员均为家庭人员,内部控制逐渐淡化。(3)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我国有大量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直接任命,首长权力高于一切,管理制度只为低级人员设置,涵盖企业全部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不被企业高管所重视。(4)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部分集团公司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有的信息系统仅被视为管理层的传声筒,信息随其意愿而改变,并不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5)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善、正常运行良好,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均未受到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世君.《源于激励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杜莹芬.《企业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求嫣红.《企业内部控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建平.《上市公司风险的结构控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