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白化妆品配方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红梅

  1、 前言
  
  美白化妆品的研制一直是国内外化妆品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关注的重点。市场上美白化妆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多。但是,美白化妆品的配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美白效果不佳、产品稳定性差(外观和质的变化)、出现副效果(用后皮肤变得更黑、生斑甚至加重)等等。
  因此,对于美白化妆品的配方进行科学设计就非常重要。以下是关于美白化妆品配方的设计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2、 美白原理
  
  人体皮肤的颜色主要决定于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控制人体中含有的酪氨酸酶来控制黑色素的形成是最关键的一步。其它一些酶和辅酶对黑色素细胞形成色素的量和类型也有控制作用。
  黑色素由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产生,其代谢受体内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皮肤受到外部紫外线照射时,会激活皮肤中的酪氨酸酶,加速黑色素的生成,出现晒黑及色斑反应。美白化妆品中的美白活性成分的作用在于阻止黑色素的生物合成,或通过激活人体表皮及真皮细胞抗自由基能力,促进表皮色素细胞的代谢更新,降低色素沉积程度和表皮过度角质化,使皮肤细胞富有弹性和光泽。外部因素如日照对黑色素生成的加速作用,环境污染使皮肤免疫力下降及减弱了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等问题,均应在美白产品的配方设计中予以全面考虑。
  
  3、 美白配方的设计
  
  配方的关键在于把握美白去斑的作用机理,对美白功效原料进行合理复配,选择乳化体系,选择必要附加的原料等等。
  3.1配方的一般要求
  设计美白产品,就要考虑美白的作用和效果。美白化妆品,首先要符合国家化妆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检测指标的要求。还要考虑配方中使用原料种类及配比问题。功效成分如果选用单一美白活性成分,美白效果就不太明显。多种成分复配才能功效显著。另外乳化体系的选择、防变色剂、紫外吸收剂、油相的选择与复配等,均影响体系的稳定、外观和效果。
  3.2剂型选择
  美白配方可选用的剂型比较多,一般有膏霜、乳液、液态(油、水)、凝胶、面膜、面贴(纸巾、棉布)、泥膜等。配方师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剂型。可以单一配制,也可系列化。系列化的产品之间的合理组合,能提供给肌肤完美的净白过程,同时在防晒、去皱、嫩肤、修复等方面发挥作用,使美白肌肤的同时,保持皮肤滋润、健康。
  3.3美白功能性原料选择
  用作美白去斑功能性的原料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等。物理美白剂也称物理遮盖剂,如:氧化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用到皮肤上会产生表观的白感,是一种假象变白,有时还会堵塞毛孔、皮脂腺等,易引起皮肤疾病(如局部炎症、粉刺等)。
  化学合成的、天然植物提取的美白剂有曲酸及其衍生物、氢醌、熊果苷、果酸,维生素原B3(烟酰胺)、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蛋白分解酵素、薏仁、桑葚、芦荟、甘草萃取液、黄芩根提取物、桑白皮提取物等等。众多的成分应用中各有优、缺点,使用时要科学选择与搭配。使用较多、比较安全、效果较好的美白剂有熊果苷、曲酸及其衍生物、维生素 C及其衍生物、抗坏血酸-熊果苷磷酸酯、植物提取液等。
  化学美白剂是通过皮肤吸收起作用,大概起以下几种作用:
  (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主要抑制或降低皮肤色素中间体(色素源)、黑色素的产生。如氢醌、熊果苷等
  (2)还原皮肤色素:主要是将已产生的皮肤色素中间体(色素源)还原消除、抗氧化游离基、抗衰老。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维生素P等。
  (3)色素还原和酪氨酸酶抑制双重功效。如抗坏血酸-熊果苷磷酸酯类,可以起到双重美白的功效。
  (4)增加角质细胞黑色粒子的降解、失活表皮及时剥脱等。如果酸、曲酸及曲酸酯类、皮肤死皮剥脱剂等。
  (5) 增白皮肤。如一些中草药类,选择性破坏黑色素细胞、抑制黑色质粒形成和降解剂等等。
  因此在选择美白剂时要考虑这几种因素。既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也要考虑对已形成的色素、色斑的淡化和还原。加入适量的皮肤增白剂(中草药提取物)效果更明显。有的配方中加入软化角质和皮肤死皮剥脱成分。有规律地去角质能使美白成分更有效地渗透吸收,体现了深层净化结合美白调理的护肤概念。另外组合配方的美白效果要能够测定。
  3.4乳化体系的选择
  美白化妆品的乳化体系一般选择O/W型,它与皮肤的亲和性比较好,而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乳化剂一般选用液晶型乳化剂,做出的产品肤感好,能较好地吸收,做出的膏体漂亮,并对活性物保持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然,配方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乳化剂来组建配方。
  3.5油性原料的选择
  油脂的选择要考虑选择惰性的、不易氧化的油脂。油脂不含杂质或杂质含量很低,因为油中的杂质对美白成分的稳定性也有影响,易引起产品氧化、变色等。因此加入适量的螯合剂和抗氧化剂将有利于产品的稳定。
  3.6保湿剂的选择
  美白产品要有较好的保湿性,保湿效果好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渗透、吸收,增强美白效果,同时使皮肤细胞保持丰盈、滋润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选择保湿剂要考虑效果和成本。普通的保湿剂,例如甘油、丙二醇等价格低,保湿效果一般。较好的保湿剂象氨基酸保湿剂、海洋多糖保湿剂、芦笆胶油、吡咯烷酮羧酸钠及复合保湿剂等保湿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成本比较高。高级的保湿剂如透明质酸,复合长效保湿剂如AMC等保湿效果很好,但价格较贵。可以将这几种保湿剂复配使用,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供好的效果。
  3.7增效剂的选择
  添加一些保湿剂、角质软化剂、促渗剂等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起到增效作用。另外加入一些抗坏血酸-酪氨酸酶抑制剂、维生素B3等对皮肤的美白也存在增效作用。
  3.8其他辅助原料的选择
  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可以有效阻断黑色素产生的外部引发因素,一定程度上起到美白保护作用。并且防止皮肤晒伤,预防产品变色等。
  软化角质剂、 色素祛除剂的加入,可以减少表皮层的黑色素浓度,加速表皮色素细胞更新。
  美白活性成分的加入量较高时,容易对皮肤产生刺激,适当地加入抗敏剂,可以消除产生的炎症。
  保湿、嫩肤剂的加入,在美白的同时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适量加入抗氧化还原剂、色泽保护剂、防腐剂、香精等。
  对于以上成分,配方师可以选择性地添加,做到产品稳定、效果较好即可,同时要考虑成本的限制。
  
  4、 美白化妆品配方需要解决的问题
  
  4.1吸收问题
  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决定美白效果的好坏。加入促渗成分、保湿成分、软化角质成分等有利于美白成分的吸收。
  4.2渗透问题
  促渗剂的应用,保证美白活性成分深入表皮和真皮层发挥功效。超微的活性成分结构有利于渗透吸收。汽巴公司研制的美白活性成分包裹纯维生素C的超微载体平均粒径为70纳米,它的渗透吸收性比一般的脂质体包裹物要好,美白效果也明显。
  4.3使用效果问题
  美白效果的快与慢,是消费者急切关注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见效快。市场上有瞬间美白的产品,也有5天、7天美白的产品。但是根据皮肤的代谢周期,快速美白有可能反弹程度大,而且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和损伤。配方设计时要考虑活性物的加入量和种类,应该使美白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4.4抗氧化还原问题
  产品的变色(由于配方原因引起的变色)、失效(配方中原料失效或效果减弱)等问题,前面已提到。
  4.5抗光敏问题
  使用美白产品造成黄脸或皮肤白后又很快变黑等问题,需要分析原料成分,并在配方中结合一些紫外线吸收剂、物理遮盖剂较好,还要在日间使用防晒霜或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
  4.6刺激皮肤问题
  必要时加入适量的抗敏剂。
  4.7美白化妆品的正确使用问题
  配方人员应该为美白产品的包装和使用方法提供建议。美白产品存在易变色问题,虽然美白原料在不断改进,力求做到更稳定,但在配方中不加入其它的保护成分,保持两到三年不变色的原料几乎没有。从包装的选择上可以起到部分保护作用,一般采用避光或真空包装,可以避免光照和空气引起的颜色的变化。当然,配方组分中也要加入相应的保护成分,内外结合,防患于未然。
  配方人员还要对产品的使用方法提出建议。单一的美白产品晚上使用效果较好,白天还要使用一些抗紫外线照射的护肤品如防晒霜、保湿日霜等以保护皮肤来维持美白的效果。而专业的美白产品一般都有日霜和晚霜(仅以膏霜为例)配合使用。晚霜主要强调美白效果,日霜主要强调美白保护和对受损肌肤的修复。
  4.8配方误区
  黑色素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紫外线照射后肤色变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反应,因为深色可以阻止紫外线的穿透作用,保护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不被破坏,避免皮肤灼伤。因此皮肤中含有一定量的黑色素细胞是必要的,否则,在受到强烈的紫外光照射时皮肤会失去保护作用,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配方中不建议单纯采用完全抑制黑色素产生的美白成分,应采用多种作用的添加剂复配为好。
  编辑/韩亚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9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