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采摘期对黄秋葵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如意 罗丰 袁廷庆 黄仁功 李劲松

  摘 要:研究了不同采摘期对黄秋葵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并对采摘期和果实性状、果实纵径、果实品质等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秋葵适宜的采摘时期为花后5~7 d,适宜的采摘纵径为10~13 cm。
  关键词:采摘期;黄秋葵;性状;回归分析
   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属锦葵科秋葵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可形成嫩荚,嫩荚肉质柔嫩、黏质,可用于炒食、煮食、酱渍、醋渍、罐藏等。海南夏季因高温多雨、多台风,不适宜种植大多作物。2009年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从国内外引进10个黄秋葵品种,经过产量、抗病虫性方面的鉴定,筛选出适合三亚夏季种植的黄秋葵品种五福。黄秋葵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晚果实老化失去食用价值,为确定黄秋葵适宜的采摘时期,研究了不同采摘时期对黄秋葵果实外观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黄秋葵品种为五福,由台湾农友种苗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0年5~8月在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进行。前茬作物为豇豆,整地、作畦、覆膜、施足基肥。种子浸泡24 h后催芽,露白后即可播种,株行距为50 cm×90 cm。
   结果盛期,每隔1 d在植株6~15 节位当天开放的花上挂塑料标牌,并注明日期。2010年8月26日上午,按开花后1,3,5,7,9,11,13,15 d采果,即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取10~25个荚果测定。
   测量荚果的纵横径,单果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去籽测定荚肉的营养成分,可溶性糖用蒽酮法测定,VC 用 2,6-D 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用考马斯亮蓝 G-250 法测定。采用SAS9.0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摘时期对果实纵、横径的影响
   果实纵径和横径变化曲线均为“S”型,二者增长曲线的r值分别为-0.992 1,-0.970 7,均大于r0.01,说明可用图1曲线来反映花后天数和果实纵径、横径的关系。
   图1显示,黄秋葵荚果纵径在发育前期生长较慢,5~7 d生长加快,9 d后生长又趋缓,而横径发育前期生长较慢,7~9 d生长最快,9 d后生长又趋缓。第9 d黄秋葵果实纵、横径最大,纵径达18.38 cm,横径达2.39 cm,但此时果实已纤维化,失去鲜食价值。
   花后1~7 d,果实纵径生长快于横径,7~9 d果实横径生长快于纵径;7 d后果形指数变化趋缓,说明花后7 d,果实形状基本定型(表1)。
  2.2 不同采摘时期对果实干、鲜质量的影响
   图2显示,花后1~9 d,黄秋葵单果鲜质量一直上升,其中7~9 d增长最快,平均增长13.77 g/d,9 d后,单果鲜质量缓慢下降。说明9 d后,果实的含水量逐渐下降。
  
  2.3 不同采摘时期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花后1~5 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花后5 d达到最高值,花后 5 d和
  7 d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下降显著,花后9~15 d,荚果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变化幅度不大。经回归分析,蛋白质含量和花后天数无显著关系。
   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花后天数的延长而降低,
  1~3 d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花后11~15 d的,其中花后3 d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但花后1~9 d间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可溶性糖与花后 天数回归方程为:y=4.683 74+0.00149x-0.010 64x2(R2=0.893 9,P=0.003 7<0.01),故回归关系极显著。
   随花后天数的延长,维生素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花后13 d含量最高,但与花后9~11 d的差异不显著。维生素C含量与花后天数回归方程为:
  y=8.215 6+1.045 36x-0.048 45x2(R2=0.900 9,P=
  0.003 1<0.01),故回归关系极显著。
   叶绿素含量随着花后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花后1~5 d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花后7~15 d的叶绿素含量,说明随着时间延长果实表面颜色变淡。经回归分析,叶绿素含量和花后天数无显著关系。
  2.4 果实纵径与果实品质的回归分析
   通过花后天数确定采摘期,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不可能开花后每个果实都挂上牌子,为此通过果实长度来确定采摘期。通过SAA分析,建立黄秋葵纵径(x)和各品质指标(y)的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方程 (表2) 。
   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纵径的回归方程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说明某个特定的x值(纵径值),对应一个最大的y值。分析发现,当纵径为13.13 cm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当纵径为为5.44 cm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与纵径均为线性相关,维生素C含量随果实纵径的增长而增加,叶绿素含量随果实纵径的增长而降低。
  3 小结与讨论
   根据Culpeppe等[1]研究,黄秋葵果实在花后第4 d已可食用,第10 d或12 d后荚果已纤维化而不可食用。通过本试验对黄秋葵食用品质和花后天数的分析,确定黄秋葵的适宜采摘期为花后5~7 d。
   Woodroof等[2]认为黄秋葵荚果长度不超过3 inch(7.62 cm)时,外观亮绿、饱满、没有瑕疵,最适食用,但是太小,吃起来有一股草味。通过分析黄秋葵食用品质和果实纵径,以及果实纵径和花后天数的关系,当果实纵径为10~13 cm时适宜采摘,这与曹毅等[3]认为黄秋葵适宜的采摘长度为7~12 cm的试验结果较一致。
   山东莱阳农学院李敏等[4]在品种五福分级过程中发现,花后6~7 d黄秋葵荚果长9~10 cm,而本试验中花后7 d,果实长达14.62 cm,这可能是因为三亚市夏季高温、充足的雨水更有利于黄秋葵生长。
   在不影响果实食用价值的前提下,不同采摘期是否影响黄秋葵的产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ulpepper C W, Moon H H. The growth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ruit of okra in relation to its eating quality[J]. US Dept.
  of Agriculture, 1941: 595.
  [2] Woodroof J G, Shelor E. Okra for processing[J]. Ga Agric Exp Stn Bull, 1958: 56.
  [3] 曹毅,任吉君,李春梅,等.荚果长度与黄秋葵果实品质的 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2):294-296.
  [4] 李敏,刘仁,王宝玲,等.不同采收长度对黄秋葵荚果品质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12(1):27-30.
  Effect of Picking Time on the Fruit Characters of Okra
  XU Ruyi, LUO Feng, YUAN Tingqing, HUANG Rengong, LI Jinsong
  ( Sany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for Crop Winter Multiplication, Sanya, Hainan, 572000 )
  Abstrac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effect of picking time on the fruit character of okra.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cking time, fruit vertical diameter, and fruit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by SAS 9.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time of picking was 5-7 d of post-flowering, or fruit vertical diameter was 10-13 cm.
  Key words: Picking time; Okra; Character; Regression analysi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0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