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迎接新的挑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世界未来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21世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日益表现出三个新的重要特征。
  
  新时期的三个发展特征
  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创造将成为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正在推动着知识的融合发展,成为新的知识源泉。而知识的融合又推动产业领域甚至经济社会层面的融合,信息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高科技将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产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各个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全球化的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资本、信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不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而且也将不断改变各要素的配置方式,加快流动和配置的速度。在这一大趋势当中,各个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将会面临产业落单化、经济边缘化的危险。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上世纪联合国环发大会的21世纪议程现在已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国家达到某个发达阶段后的自然转变过程,而将成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必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经济社会都要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在人类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新兴产业,包括环保产业、生态修复产业、循环经济以及相关的服务业等等,加快用信息化、智能化、节约型、清洁型、环保型等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新时期的三个挑战
  本世纪三个新的发展特征将在带给人类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难题和挑战。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一方面引发人类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能源资源紧缺的约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伦理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人类社会需要做出共同努力,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途径。
  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个别地方、个别领域的局部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影响全局性的问题,如能源、淡水、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食品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等,很多时候事情的突发性、影响的广泛性和解决的迫切性让我们彼此差异的制度、文化、基础条件和科研能力都难以适应。面对共同的挑战人类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可持续发展已经迫使我们必须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统筹考虑,平衡发展。在很多时候急功近利的意识。解决当前矛盾的迫切性。解决问题知识和工具的缺乏又常常使一些当事者有意无意忽略长远利益。人类要建立长期发展优先的原则。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提高境界,还要付出很多实践甚至还要面对许多挫折。
  总之,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特征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带来了很多新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许多新的更重大的责任。人类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高速发展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已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相当大部分的利润付给国外专利的持有者。产品利润率过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实现。
  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设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同时资源短缺正成为困扰中国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可以预计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用传统的外延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理念和模式,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当前中国政府一直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有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另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外部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把后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从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着眼,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科技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把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带入比较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庞大的社会进步工程。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在发展目标上,中国的执政党对人民庄严承诺,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特定发展目标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紧迫的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定的资源环境制约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前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许多难题,也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但不管全球经济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在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面临多大的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具有数量居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源,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信息、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这些都是中国走创新型国家道路的基础,相信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2006年到2020年,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对未来中国15年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想强调六个方面的措施:
  
  实施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
  国际经验表明,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法国、欧洲、韩国、印度都把组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国和其他国家有着更特殊的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最近两三年这些数字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举全国之力实施两弹一星工程以及近年来的载人航天工程都是成功的典范。总结历史经验,在今后15年中中国将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计划,对关系到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能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反映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务求突破。
  
  加快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在科技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其次,大幅度提高对信息、生物技术、通信技术、海洋技术研发和支持的力度,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工作安全。规划方案特别提出,我们要坚持稳定基础和超前部署前沿科学和高技术的研究,在稳定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在加大力度,支持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产业化和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
  
  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进行高效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遵循当代的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这是同其他国家共有的特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二加强军民科技结合,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三是加强高校、中国科学院和地方科研机构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现代院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引导各地方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是自主创新方针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收入,引导企业形成创新主导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依托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加强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活动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比例低,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政府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予以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之路,特别是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在统筹现代服务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着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继续推进各类高新区以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有54个国家高新区,他们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加上辐射工业园,营业总收入达到5.58万亿元,工业总产值4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1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到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近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有生力量,成为高新区产业技术化的源泉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来高新区的发展将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确立高新区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推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对国家高新区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金融创新,完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使高新区在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