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科技学院:实施产学研工程 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集农业、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按照“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性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的科研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产学研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领导重视,鼓励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建校58年来,学校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在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主动服务“科教兴豫”和“中部崛起”战略,充分发挥农科优势,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为河南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为鼓励教职工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之中,2004年以来学校拿出600多万元资金,为新乡市和其他地方政府项目经费进行配套。由于学校重视,各项措施有效,使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取得了突出成绩。自1997年“河南省科普传播工程项目”设立以来,学校共承担该项目200多项,居全省高校首位。建立了新乡县七里营镇的观光农业、清丰县食用菌生产、封丘县金银花生产、汤阴县白营乡蔬菜大棚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涌现出了孟丽、宋建伟、李培庆、茹振钢、杨国明、张智勇等一批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多人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资料工作者”、“国家农业科普骨干”、“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由于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学校还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支持地方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加强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新乡市科技发展计划161项,与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与辉县市合作开发柿子深加工产品。辉县山区盛产柿子,现有柿子树160余万株,年产鲜柿4000~5000吨。为转化地方资源,辉县市与学校食品学院合作开发柿子深加工技术。食品学院通过诱变育种技术选育了适合柿子代谢的优良醋酸菌种和酿酒酵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出了纯柿子原料生产绿色保健柿醋,并开发了柿子酒、柿子饮料等产品。这些项目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辉县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与清丰县人民政府合作,促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战略。2004年以来,以孟丽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与清丰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展食用菌产业化研究,使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达到6家,年制种能力达到700万瓶,年加工食用菌1.3万吨。主要种植品种以白灵菇为主,此外还有香菇、双孢菇、鸡腿菇、平菇等,从业人数3万余人,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专业村)50个,食用菌种植达到1.2万棚,年产量2.1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成为全国较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
  三是为新乡市世利农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世利农业园区位于新乡市凤泉区(原北站区),属于矿山废弃地。该园区地势多变,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粉尘污染严重。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世利农业园区邀请学校园林学院对该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园林学院通过实地考察研究,采取具体的生态措施使园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园区提供了节水灌溉,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等能源设施以及废物再利用体系的绿色节能技术方案。
  四是为新乡市牧野区蔬菜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新乡市牧野区是新乡城区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建有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长期以来,学校与该基地合作,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如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在摸清了新乡市黄瓜周年生产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各栽培形式病虫害发生的动态基础上,制定了无公害综合防治策略和基本控制规程;优化轮作制度,推广平衡施肥。考虑棚室和露地蔬菜生产与病害发生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和人为控制因素,协调应用必要的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生产出了高产优质和无农药污染的蔬菜产品。
  
  深入开展科普传播活动,服务“三农”经济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方针,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几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科普及适应技术传播工程”项目135个,获资助经费228万元,先后在全省2。多个乡镇实施了科普示范工程。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色”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学校定期组织专家教授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指导和示范服务,解决当地种植、养殖生产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参加科技人员达到692人,累计下乡人次数4821多次,组织科技大集96场,兴办培训班和各类讲座320场,有近6.2万农民受到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41万人次。赠送科技图书1.12万多册,发放技术资料近4.58万份,赠送农作物新品种6000公斤,印发工作简报数十份。通过几年来的辛勤工作,为农民送去了新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解决了一系列的生产难题,取得了增产增收的好成绩,并扶持了数十个乡镇支柱产业,被群众称之为“送财神”。广大师生情系“三农”、服务基层的情怀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对学校服务“三农”的义举和情怀进行报道和弘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成效显著
  
  学校小麦中心现培育出小麦新品种4个,分别与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在社会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表现尤为突出:超高产,强抗倒,综合抗病性好,抗冻性突出,耐干热风,备受农民欢迎。现河南省种植面积达到了756万亩,外省种植面积实现200万亩。棉花研究所目前培育出百棉系列棉花新品种9个,其中省审定品种3个,分别是百棉1号、百棉2号和百棉3号,并与种业公司和多家单位进行合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百棉1号,集丰产、优质、抗病虫、早熟于一体的适于春播种植的中熟棉新品种,在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天津、新疆等省(辖市)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示范推广,表现突出。在近3年的示范推广中,百棉1号推广面积逐年递增,2004年示范推广面积为40多万亩,2005年示范推广面积为160多万亩,2006年推广面积为280多万亩,2007年推广面积520多万亩,百棉1号已累计推广种植超过1000万亩。2007、2008年两年被列入河南省良种棉花补贴品种,2008年百棉1号在河南省棉花品种补贴的60个品种中位列第一位。
  几年来,学校虽然在科技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今后将要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工作,在高校服务社会方面走得更好、更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