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科技资源 发展滨海新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能否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既是天津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集群,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滨海新区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步伐。
滨海新区:实现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
滨海新区已具备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的东部临海地区,处于环渤海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递增速度,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等7个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2%,有各类研发机构42家,企业研发中心49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0余家在此投资,是中国外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滨海新区具有带动区域发展的诸多优势
――区位优势:处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拥有中国内陆辽阔的辐射空间。
――交通优势: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拥有跻身世界1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高速公路发达,是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
――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工业基础优势:是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起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科技优势:拥有各类高级人才近3万人,人才密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拥有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电动车辆研究中心、生物芯片研究中心、膜技术工程中心等45家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天津钢管、中新药业、霍尼韦尔等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天津滨海创业中心、港口特色产业等10个创业孵化器和50多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发展,实现全国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开发滨海新区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推动区域内的经济科技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其二,开发滨海新区有利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振兴和持续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其三,开发滨海新区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科技竞争将空前加剧,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在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中探索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贯彻落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目标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要求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突出发展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用改革开放促开发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增强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发挥土地对经济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发展。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发展“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一轴”指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一带”是指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三个城区”指的是,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八个功能区”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和临港产业区。到“十一五”末,滨海新区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城区取得新进步。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内生发展增长方式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与人才管理、资源配置方式等不能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要求,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不强,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与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少;研发人员总量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研发转化基地建设的需要,对外服务、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要尽快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定位与要求,尽快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和扩散地,必须要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要素的聚集和结合,以满足区域创新发展的需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科学发展道路,使滨海新区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地区。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天津市编制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贯彻落实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财政税收政策等综合配套改革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总体配套改革方案下,制定了滨海新区科技与人才专项改革方案,提出了先行先试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为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在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发经费税前折扣、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同时,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研发和管理人员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国内外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来滨海新区创业注册中小企业的,不受注册资金和经营场地的限制。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和工程转化平台、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联合体等技术创新组织。对于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向企业开放按照绩效给予补贴,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形式,加快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推广中心,增强集成创新能力。依托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主要形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设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园区”、广泛吸纳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和其他新型科技创新机构入驻滨海新区,形成专业化、组团式、以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的研发机构密集区。将现代物流、高端技术服务等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下,试行战略高技术产业技术促进政策。围绕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民航科技等重点高技术领域,探索有利于研发与转化的产业技术政策,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力争推动并先行先试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民航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从财政、信贷、科技投入和新产品价格等方面加强支持,通过技术贸易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市场准入政策、投资政策等,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以实现科技投融资体系运营的国际化为目的,创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工具,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股权退出机制与信贷担保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为基础,以滨海新区各行政区和功能区的资金为补充,争取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开发性金融资本的支持,发起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形成海内外的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向滨海新区聚集的机制和效应。采用国际通行的委托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创业投资特点的决策、风险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创业投资企业试行备案管理和最优惠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总结已有超2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的经验,政府引导,鼓励国内及境外机构和私人资本,成立各种私募基金,通过委托、合作、合资、合伙等形式,对研发阶段的科技成果及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争取建立非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实行股权柜台交易。探索新型股权拆细及竞价交易规则,健全股权退出及流通机制。简化科技企业产权的交易程序,依法建立快速结算绿色通道。
聚集科技人才
改革人才管理制度,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领域的核心领军人才,给予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围绕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打破单位和部门限制,试行兼职兼薪的双聘制度。对滨海新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放宽学历、年龄和职称限制。力争试行非档案化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认可国际权威机构取得的通用职称或职业资格。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制度和氛围,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聚集科技资源 提升创新能力
滨海新区虽然有了一定的科技创新基础,但其科技资源对于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仍有很大的有限性或局限性,必须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科技人才、技术成果,吸引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参与,面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加大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力度。
2005年以来,围绕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市与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等部委,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医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中航集团、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大型科技企业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天津市与科技部签订了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议定书。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标志和核心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已于2006年底奠基建设,吸引了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科研机构的参与,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被聘为首任院长。国家科技部明确要把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作为面向国内外的生物技术和创新药物的研发转化基地,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的示范区,通过部市共建,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先行,引进一批国际上的高水平科技人才、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整合中国国内优势生物医药研发资源,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形成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生产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生物医药园。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引起了海内外关注。近日,国家科技部和意大利卫生部在津签订了共建中国―意大利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的协议。
大学作为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和重要的研发基地,在科技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需要广泛吸引大学的参与,在滨海新区尽快建成一批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已经明确,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逐步完善的科研设施,支持大学等科研人员在新区开展关键技术、战略高技术研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于大学将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迁移到新区,或在新区建立研发机构,都将给予数百万乃至更多的资金支持。目前,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大学建立了滨海学院或校区,建成了天津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围绕吸引大学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建成有泰达国际创业服务中心、华生生物园等一批一般性和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滨海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围绕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在滨海新区正在规划建设滨海高新区、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密集区,正在建设微电子、工业生物技术、软件、民航科技等一批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为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设施和服务。通过吸引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建立分支机构或共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滨海新区要逐步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要目的、组团式、国际化的研发转化基地。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不仅是天津乃至环渤海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所有有志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所有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发展蓬勃事业的机遇。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下,滨海新区在大力推进开发开放中,必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极具活力的示范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