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经验及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的速率所决定。而创新速率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取决于科学技术资源的汇集、共享以及转移。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现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已成为地区和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快速稳步发展的积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是社会知识创新的源头,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除为国家培育人才外,还形成大量的科研成果。如何将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促进企业成长,是现今大学技术转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居世界前列,在美国有1000多所高校从事科学和工程研究活动,其科研成果占全美所有学术研究开发活动的80%,形成了基础研究的核心,因此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高校在注重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技术转移同样很有特色和影响力。如今,绝大多数的研究型大学都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其中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技术发明引领美国科技界的发展,同时技术转移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提供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的成就
  
  在美国所有大学中,MIT开展技术转移较早,也很成功。由MIT师生独立创办或通过该校转让专利许可建立的企业总数达4000多个,有1065 家企业的总部设在学校所在的波士顿地区,其中80%的企业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企业雇用职工总数达110 万,年销售额为2320 亿美元,年收入达1160亿美元。MIT每年产生400~500件发明,与企业达成60~80项技术许可协议,申请专利150项左右,接受技术许可的企业有很多声名显赫的大型跨国公司,对开拓了新领域或改进新方法的发明,MIT技术许可办公室采取许可成立新公司的方式将其推向市场,每年许可的新公司达20个左右。长期以来MIT的技术转移呈稳步发展态势,其专利发行总数、许可认证数以及开办公司总数均处于均衡发展状态。2002~2005年MIT技术许可办公室支出总额基本维持在900~1000万美元左右上下,而收入总额持明显上升趋势,2002年收入总额约为3300万美元,2005年上升到4600万美元,增幅比支出总额增幅明显偏大。由此可见,MIT在努力发展科研的基础上,技术转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走在了世界前列。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
  
  MIT始终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发明家的学府,学科的融合发展更是促进了技术发展和发明的产生,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技术转移成功的奠基石;MIT与企业联系紧密,为技术转移搭建了极好的运作平台;技术许可办公室凭借多年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技术转移的特色之路。
  
  雄厚的科研实力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科研潜力,奠定了新技术新发明产生的基石。波士顿区域的大环境营造了一个竞争的气候,周围公司林立,为创立新公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型,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丰富的资源。MIT的大学理念强调社会责任及通过实践进行学习,保证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激励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如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向所有MIT的学生提供研究机会,项目可在学年或暑假的任何时间进行,可在任何系或跨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同时每年一月为独立活动期,学生在没有学科压力下全身心地参与到研究中。除此以外还有工程实习项目、综合研究项目、回归工程计划等,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促进了新技术新发明不断产生。
  鼓励学科融合发展,促进了发明的产生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机会来源于学科的交叉,高校必须发展有利于多学科发展需求的组织结构,推动跨学科不同专家之间的合作。MIT有跨学科组织66个,其中差不多都是VIO,VIO是虚拟研发组织的理念渗透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产物,其利用现代化高新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以某一核心团队为依托进行管理,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目标实现的多学科组织连接起来,打破空间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和互补,提高了大学组织对外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大学组织的跨学科发展。
  
  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搭建技术转移运作平台
  MIT在注重发展科研的同时,与政府以及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为技术转移搭建了运作发展的平台。早在1948 年,在工业界的建议下,便成立了全美第一个将大学与工业界紧密相连的“工业联合项目”。目前,MIT通过工业界获得的研究经费占全校研究经费的20%,这一比例位居全美高校之首,同时MIT与企业界的联系方式更趋于多样化,建立了很多与企业界的交流平台,如下表1所示。
  
  搭建与企业界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校内部学科系的相互交流,从而学科群相继生成,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有经验的指导者在指导过程中,对商业界及技术界发展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使创业者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系统;校内的研究人员与业界人士的密切交流,形成资深产学联盟,使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构建有机体系,为技术转移的运作不断搭建平台制造机会,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力互动有利于加速技术转移及商业化的过程;同时形成冒险动力机制,制造了独有的风险投资机会,从而使刚刚创立的新公司可以应对高科技风险,相互之间交流兴办企业的经验,促进新公司相继成立。
  
  技术许可办公室的高效运作
  MIT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负责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业务两方面的职能,是MIT的技术转移工作的规划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专利分析与专利策略、技术许可与转让、企业合作、融资与企业孵化等各项工作。其职能贯穿科研选题立项-研发-形成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商业化全过程,因此,技术许可办公室的高效运作对技术转移工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的人员安排
  MIT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工作人员共计30名,其中高级技术许可人员10名,主要有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如表2所示,7名分管特定领域的技术经理,项目较多的领域分别由3名项目助理协助工作。技术经理一般有着十几年的工业界工作经验,绝大多数有着专业背景,通晓技术转移及商业化的全过程,还有一些具有法律背景,也是很好的谈判专家。
  
  技术经理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负责某些特定领域的技术许可工作,对某一项目实行全程管理:项目纰漏、市场评估、专利归档、协商许可协议等,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提高了技术管理的效率;技术许可办公室充分认识到高层技术管理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技术转移工作的顺利进展,因此经常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形成了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
  
  合理的技术转移运作程序
  技术转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研发所需时间、技术市场状况、相似技术竞争力、商品化所需的工作量、发明者和接受方的意愿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技术许可程序的高效运作则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性,从而缩短技术转移的周期,尽早实现商业化。通过与我国高校目前技术转移的运作程序相比较,MIT技术许可办公室在运作程序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提交项目时,MIT注重充分发挥发明信息表的作用。研发者填写发明信息表,除对发明的创新点及研发过程进行详述外,还要阐述相关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当前技术市场中的相似技术竞争力、预测发明商业化途径、列举潜在投资者、估测技术的市场发展潜质及商业价值。对可能的商业化途径及潜在投资者的相关描述,有利于技术转移后续工作的开展。

  第二、在调查分析过程中,技术经理首先明晰产权形成途径,产权明晰是资产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明晰产权尊重技术型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转化应用过程中产权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避免权责纠纷;技术经理通过对技术市场进行系统调查、合理分析,对商业价值进行精准化预测,尽可能准确地对技术型资产进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综合评价,从而对技术的创新点及商业化潜质进行有效评估,更加明确申请专利的适用性、市场潜质、相对于同类技术的竞争力;调查结束之后,定期进行工作分析,利用多次工作获得的信息确定出潜在投资者等的筛选标准,从而设计出科学的筛选工具,同时设计出技术、经济等多项指标,从而使得对发明的商业价值评估趋于量化、精确化。
  
  第三、MIT以专利营销促进专利保护,鼓励第三方来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在确定许可对象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明者自身的有效参与,因此才能更加明晰技术的特点,将技术许可给有资源、精通技术、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公司;在后续商业化过程中,技术许可办公室不仅提供开拓市场、营销、培训等支持,还通过信函、商业计划、余额明细表,问卷调查及电话联络等对商业化程序进行监督;最后收益将按比例分别分配给发明者、院系(研究中心)、学校(运用于研发教育基金),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对我国高校的借鉴与启示
  
  首先要注重创新创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生,为技术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社会实践、创业咨询、综合服务等多种渠道培养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社会实践营造氛围、提供舞台。在企业中形成一批各学科人才的实践基地,校企联手打造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的创业通道。设立创业贷款,支持大学师生创业,设立课题研究经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专项担保资金,为师生向银行申请个人创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
  继续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和自由探索式研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研创新体系和组织结构;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集中相关的优势学科,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全力争取重大科研突破,保持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应完善技术转移支撑体系,构建适合技术转移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的软硬件支撑体系是技术转移成功运行的基础。技术转移所在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将不仅仅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会加大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诸多要素的互联互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因此,一方面应当大力发展以促进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的大学科技园。吸引高技术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研究型机构合作,形成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集聚区,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顺利实现技术转移。同时在研究型大学密集地区,建设高新科技开发区,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为大学技术转移服务。另一方面扶植和培育风险投资体系中的中介机构,形成风险投资与交叉融资环境。风险投资一方面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推动了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加速高校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于股权交易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的健全,可以极大地强化科技投入,使高校及其科技人员无须花费大量精力寻找资金,可潜心于科技成果产业化。
  最后在技术转移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要努力促成有效的科技成果的产出,高校要积极开展相关专家为企业提供的咨询活动, 一方面可以加强课题立项的市场导向,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横向科研合作的机会。可以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地方挂职的方式,或以技术专利等形式入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要保证转化渠道完整和畅通,技术转移过程中不注意后继跟踪与调查,必要的信息常因缺乏和厂商有效的沟通而无法得知,从而使商品化技术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注重与技术的研发者、许可受方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协商与沟通,加强对转化过程的后继控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做到既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使学院、大学获得有效的资金来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