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1世纪开启之际,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产业的转移为跨国公司开拓了新的投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起之秀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中印两国在服务领域的投资又都有各自的不同,这些不同点不仅仅是投资额和投资领域的不同,而是从更深层次反映了两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方向。
  
  服务产业投资特点比较
  
  印度从1991年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有记录可查的对外投资数据始于1994年,其对外投资的总量大大落后于中国。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看,截止到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为447.8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排行榜中名列第五;而印度仅为66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排行榜第14位。从总量上讲中国是印度的6.78倍。在中印两国对外投资总存量中,对服务业(非金融类)的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的75%,占绝大多数;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进入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投资占印度对外投资的40.7%。
  
  1.投资目的国比较
  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从1976年到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金额的45.6%流入香港和澳门,20%进入发达国家,其余进入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随后的两年中,流入到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比例不断下降,从2003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7.5%。从选择投资国的类型看,中国的投资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以贸易和商业服务类型为主,而在制造业的投资主要是利用自己在劳动密集型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资源主导型是中国选择投资目的国的另一重要特征,投资目的国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例如2003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的48.4%,2004年占总量的32.7%。
  印度企业的对外投资虽然起步晚,但在投资目的地的选择上在短期内实现了战略性转移。从90年代后期开始,印度在服务产业领域的投资增长带来投资地域结构的变化,投资目的国由原来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近邻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特别是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服务领域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根据印度财政部的数据,印度从1996年至2003年间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是美国,占总额的18.8%,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其余70%进入发展中国家。印度15家最大的IT软件和服务公司都在国外进行了投资,而且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例如2002-2003年间,印度最大的15家信息服务公司中就有11家在美国投资,有6家在英国投资,5家在德国投资,7・家分别在日本、新加坡、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冰岛、荷兰和瑞士等国投资。
  
  2.在服务领域对外投资的比较
  中印两国在服务领域的投资从行业划分上也体现出鲜明的特性。截止到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显示,非金融类服务业的投资中占前三位的行业是商业服务业(36.7%)、批发零售业(17.5%)和交通运输仓储业(10.2%),这三部分占全部投资总额的64.4%。而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6%,其他服务业占2.4%。中国企业在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部门的高比例投资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我国在服务业的投资仍以传统的业务为主,其目的主要还是为国内商品的销售服务。这种投资格局完全符合我国作为制造业生产大国和商品出口大国的地位,是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因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占领当地的销售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外延。第二,我国对外投资的比例也说明许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仍处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因为一个国内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先建立办事处,之后是建立海外销售部,形成销售网络;第三阶段才开始建立自己的生产点,随后是建立国际化的财务系统和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显示印度在非金融类服务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40.7%,其中贸易投资占4.6%,其余大部分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业上。印度服务业领域最大的7家跨国公司的主业全部是数据处理服务、软件服务、计算机程序服务等,排名第一的企业资产达6亿美元,其国外资产达到1.3亿美元,雇员上万人。这样的投资结构说明印度企业在服务业的投资分布集中于现代服务业,形成了鲜明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投资格局。
  
  3.在进入方式上的比较
  企业跨国并购领域在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90年代后期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三个行业:电信,占到并购总额的一半左右;银行,占1/3左右;商品零售业,占1/4到1/5左右。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投资的重点是第一产业,也就是以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并购,占总存量的66%;而在服务领域的并购还不占主流,只占对外投资总存量的14%。例如中国网通收购美国亚洲环球电讯公司、山东宏智广告集团收购美国EPT、东方通信公司收购美国易路通电信公司等。
  与中国形成对照的是印度企业的并购行为主要发生在第三产业。从1996年到2003年,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总数达到242起,其中第二产业的并购占总数的48%,第三产业的并购占总数的49.6%。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的跨国并购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到2003年的三年间共有182起跨国并购交易,而发生在服务领域的跨国并购占这一时期总数的54%。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的并购主要发生在电信软件业,并购对象以美国和英国的企业为主。例如从1996年到1999年间,印度的跨国并购共有60起,在英美两国的并购有12起,占该时期的20%;2000年到2003年间在英美两国的并购交易上升到64起,占该时期并购总交易量的35.2%。
  从中印两国跨国并购的数量、领域和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是获取战略性资源,用来弥补国内资源要素的缺口,维持国内制造业对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印度在服务业的跨国并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符合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具有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征,表明印度企业在服务业领域的所有权优势在不断增长,而且资金实力也在逐渐大幅度提高。例如印度知名的信息与咨询公司,Satyam公司将其全球营销网络拓展到45个国家,在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开设了研发中心,国际用户增加到300多家,服务范围涉及自动化、银行金融服务、保险与保健服务

等。
  
  两国产业格局和竞争力与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关系
  
  1.中印两国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各国产业之间的竞争。构成产业竞争的战略要素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由于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导致两国的国内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是其主要特色。在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调节的部门,企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资源发展工业生产,取得了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的轻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在重工业部门,国有企业依靠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发展速度也很快,整个第二产业以高于印度两倍的速度发展,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一直保持在35%以上,第二产业的比重2004年接近53%,而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却一直比较低,未超过35%。相比较而言,印度的制造业却大大落后于中国,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在16%左右徘徊,表明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仍处在前期阶段。然而印度的服务业却在20年间有了很大的增长,2004年达到51.8%。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工业发展为主要带动力量,而印度的经济则是以服务业为发展基础,中印两国在产业结构上的不同是两国企业对外投资时竞争力产生的重要基础,可以很好地解释两国在服务领域对外投资的特点和竞争力的来源
  
  2.要素禀赋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
  中印两国产业对外竞争优势的发展都是从要素禀赋优势开始。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经济改革后,以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部门,在逻辑和时机上恰到好处地承接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香港和台湾传递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等。这些产业首先以商品流动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了立足;而当中国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这些企业也成为率先走出国门的企业。印度的经济改革相比中国落后了十几年,始于90年代初,加之国内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等因素,因此错过了七八十年代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新的国际分工引发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转移的时机。然而印度却具有发展服务业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条件,例如作为官方语言的英语、发达的精英教育体制和远高于中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储备等。这些要素禀赋条件使印度在改革开放之初适时地赶上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从1991年到2004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6%,从业者超过50万人。印度IT产业的迅速崛起为其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例如印度仅信息服务业的产值就约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7%。基于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优势同时也成为印度企业对外投资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3.引进外资与产业技术的发展
  中印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引进国外的知识和技术,而引入知识和技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技术进口和外国投资。因此服务贸易进口量和服务产业吸引外资的情况不仅说明一个国家的开放度和利用外资的水平,还表明该国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与本国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后使本国产业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中国为了迅速地实现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在生产制造领域,第二产业吸引外资平均在70%以上,而服务领域的外资比重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1995年至1999年外资在中国服务领域的投资占全部外资的36.1%,而2000年至2003年服务领域外资比例下降到平均21.3%。在流入到服务领域的外资中,也以传统的服务领域如房地产(17.6%)和批发零售餐饮业(2.85%)为主。由于中国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小,开放度较低,与外资合作的领域有限,因此外资的投入小;反之,中国服务业也无法通过引进外资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介绍到中国,并通过引入竞争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国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比较落后的一个原因,进而也是我国企业在服务业领域对外投资相对落后的一个原因。
  印度在印吸引外资的总量上虽然与中国的差距巨大,然而在印度有限的外国直接投资中,90年代上半期服务领域吸引外资占10.5%,90年代下半期提高到28.3%,2003年则达到46%。外资投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软件(13%)、IT服务(20%)、金融服务(5%)、汽车(5%)、电力(3%)等其他技术上较复杂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食品加工业等则基本不在外资投资的范畴。外资在印度服务领域的投人大大地促进了该产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强国美国利用印度廉价的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使其成为美国软件业发展的加工厂,之后又成为其软件开发基地和研发所,而印度企业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印度企业在承接国外技术的同时发展起自己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及管理技术,这些资产成为印度企业对外投资时与当地企业竞争并获得成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来源。
  
  4.从比较优势到国际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虽然在概念上有别于竞争优势,但在对外竞争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并通过竞争优势体现出来。中印两国在各自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在对外投资时转化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两国的比较优势首先通过国际贸易方式体现出来。中国在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的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货物贸易出口国,2004年其出口总值大约8倍于印度的出口总值,有“世界工厂”之称。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量也高于印度,但是差距要小得多,是印度的1.8倍。然而如果将进口因素也考虑进来,综合考察两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印度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则胜中国一筹。从两国的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的比较来看,印度的贸易竞争指数和竞争优势指数在过去的十年间逐渐赶上并超过中国,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则一直高于中国,可见印度在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上的确强于中国,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中极少数超过中国的国家。
  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旅游业和交通运输,这两项所占的比例一直在60%以上,而与信息技术服务相关联的信息服务和电脑信息服务从2001年

到2004年间,出口总额平均只有14.3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的平均3%左右。印度的服务出口主要是以信息服务为主,例如印度的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的出口2003年分别为89亿美元和36亿美元,两项合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5亿美元,占当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的64.4%,占据国际市场大约16%的份额,出口国家达到140个。印度企业在服务贸易领域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使其进一步转化成对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加上印度企业不断积累的资本实力,构成印度企业对外投资的强大动力。
  印度企业在服务贸易出口上所表现出的竞争力进一步说明印度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的竞争力来源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一脉相承的,都来自国内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部门,是其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商品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产生的外溢行为。印度由信息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到出口贸易产品再到对外直接投资,它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终于拥有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印度企业所走的是一条依靠高技术低价格的劳动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的道路,与发达国家高技术高成本的劳动力相比,印度的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拥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尽管一些国家如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服务外包的措施,但是印度仍然以世界上软件技术优良和最具竞争力国家的实力获得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业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85家公司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印度的信息技术公司,有135家使用的是印度开发的软件。
  总之,中国企业在服务领域的投资分布突出了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服务和从属地位,对于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作用有限;而印度企业在服务业的对外投资与国内的产业结构联系更紧密,代表着一种结构性变化。
  我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后将鼓励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并且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是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投资业绩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国家走过的传统道路,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发展。在发展制造业中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仍然是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然而印度的发展却并未经历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是提前进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形态。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
  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低资源消耗、高环境质量和较低且平稳的发展速度的特点。同时,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的调节和指导功能。印度的发展方式使贫富差距拉大,贫困人口的状况没有显著改善,特别是它的各项人类发展指数如贫困人口比例、生命期望值、婴儿死亡率、幼儿营养不良率以及成人识字率等都落后于中国;但是由于印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大降低了工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因此印度的环境指数和资源的保护状况都优于中国。中国在面临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应当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某些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上应向现代服务产业倾斜,培养新的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增长点。在此,印度在服务业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