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瑞华

  摘要 灵活运用教学理论,为学生积极的学习,主动地探索创设情境,教师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直观地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想学、能学、套学。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思想能力潜意识得到发展,各种能力也明显提高。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化,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素质;兴趣情境;操作情境;迁移情境;类化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92―02
  
  在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可从创设兴趣情境,诱发思维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
  
  1 创设兴趣情境,诱发思维。使学生想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想学,乐学的兴趣情境呢?
  1.1诱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它往往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需要:
  例如:教学“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迷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很高兴,“不论同学生们说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否被2、5和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一个个举出越来越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此时大家惊奇了。里面到底有什么“决窍”呢?于是老师趁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迷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一段巧妙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1.2寓知识于故事之中。爱听故事是小学生年龄特点之一。把知识融入故事之中,配上造型新颖、色彩鲜明的课件或欢快的乐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商不变的新课前,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先请听老师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同学们一听数学课讲故事,都很高兴,一个个睁大了双眼,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一天孙悟空摘了很多桃子,分给猴子们吃,孙悟空说:“分给每只猴子10个,要求吃5天。”猴子们一想!平均每天吃2个,太少了,就叫着:“不够,不够。”孙悟空灵机一动说:“那就分给每只猴子100个桃子吧、要吃50天。”猴子们可高兴了,可再一想,又喊起不够;过了一会,孙悟空又说:“这样吧,分给猴子们1000个桃……”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接着说:“要吃500天,猴子们还是说不够。”学生们都能说下去,表明通过故事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境。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补充呢?每只猴子分的桃子数增加了,为什么还喊不够呀?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兴趣盎然地进行新的尝试探索,简短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有趣的情节,形成了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巧设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油然而生。
  例如:在学习角的性质时,老师说:“我在纸上画了一个60°的角,又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50°角,同学们,哪个角最大呀?”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操场上的那个角大!”一句话引起争论。接着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30。的角,“我要把它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看,你们说现在老师看到的角是多少度了?”有的学生一算放大10倍,自然是300°了!一句话又引起了一场争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被教师的设疑听吸引。一个热烈讨论,实际测量的自学活动开始了。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2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思维,使学生能学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把学生带入新的尝试情境。使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兴趣地学习,使知识建立在直观疑悟的基础上。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1)取出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再取出15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2)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用课件显示学生操什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学生感到公式是自己发现的,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触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的探索引路,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能学。
  
  3 创设迁移情境,发展思维,使学生会学
  
  教师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祈旧冲突,适时加强过渡诱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活、活泼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而且还能突出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3.1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创设迁移情境。在教学中,抓住新知识在旧知识的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创设尝试情境,使新旧知识有机连接,培养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目的。学习一旦有了这种推理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会学。
  3.2抓住知识的转折点,创设迁移情境。数学知识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在横向联系中,可抓住知识的转折点,运用迁移规律,创设认知情境。
  3.3抓住知识的基本点,创设迁移情境。数学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联,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基本点,运用迁移规律,纵向沟通知识,使不同年级的同一类型知识形成体系,富于规律性,从而掌握新知识。
  
  4 创设类化情境,深化思维,使学生善学
  
  概念形成后,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它,还需通过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学。
  4.1适时总结,深化思维。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按照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展现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程,使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讲小数乘以整数。再讲整数乘以小数,最后小数乘以小数。当讲到最后一部分时教师可连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小数乘法有几个法则?(2)你应该记往哪一法则?(3)为什么只要记住今天讲的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就行了?三言两语,使所学知识串成线。通过这样的总结,深化学生的思维。
  4.2巧设练习,深化思维。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强化联系,深化记忆,除设计适量的基础题型外,还应抓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深化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后,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判断下面各组数否被3整除?每组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组111、222、555;
  第二组123、345、567。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很快归纳出“三个相同数字组成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练习类比,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士探索精神,深化了学生的思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1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