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提问,基于此,教师要利用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不断采用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法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154
   有效的分析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是必要的,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有效的教学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一、问题情境概述
   为确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情”“境”共生的良好教学环境与条件。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利于渲染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共鸣,从而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实际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以提升自身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势所在。由于情境化的数学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其被列入合理创设课堂数学教育的预期目标之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问题时,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猜想推测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一门新知识的必经之路,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差,而其思维活动大多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因此,教师应对此方面进行引导,即通过对相应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索本质,让学生亲自作出猜想与假设,并亲身参与到推测、分析中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通过创设猜想提升了思维的发散能力,还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推测提升了逆向思维能力。因此,是否能够合理地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借助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寻找问题答案,关系到小学生能否有效参与数学课堂。若教师善于利用创设猜想的教学策略,学生思考和探索学习的空间将得到拓展,其知识接受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例如,在讲授有关“三角形的面积”的知识时,为使猜想与推测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得到实施,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提出层层递进的探索性问题,例如在以往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大家是否还能记起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算公式?当学生回忆起所学知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加以引导:本节课讲要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请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区别,并类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尝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诸如此类,在这种引导式的问题背景下,学生可以进行合理外推——若是面积较小的三角形,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式计算面积,但此种方法对面积较大的三角形并不适用。而“动态变化”的方式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无限缩短,将其转换成三角形。学生可以以此调动发散性思维,通过比较发现规律,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真正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为生产生活提供方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将知识生活化,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际意义与作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应将生活经验嗲濡课堂,挖掘生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数学因素,并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
   例如,在讲授“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出“妈妈去菜市场购买食物”的问题情境:已知妈妈一共有50元,土豆2.5元一斤、玉米3.6元一斤、西兰花6.0元一斤,买了土豆2斤、玉米3斤、西兰花2斤;请问,售货员该找给妈妈多少钱?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计算,因此其计算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所学知识也会得到巩固。
   (三)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为充分提升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此阶段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强的独特之处,利用其好奇心提升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具有有效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满足求知欲望。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常见有讲故事法、玩游戏法等。由于此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若加以适度应用,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感染性,让学生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于课堂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授有关“平均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森林王国运动会开幕在即,但是想要参加比赛必须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得报名资格。随后,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选拔出一名“森林王国大门安检员”,其余学生则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然后开展抢答比赛。比赛内容可以与“平均数”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参与了比赛?如果只有一块蛋糕,该把蛋糕分成几份才能保证每个小动物都能得到蛋糕?在这种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平均数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了课堂参与度与课堂效率的双重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文对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提高了教学认识,希望能够进一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双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75.
   [2]李宁.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内蒙古教育,2018(16):62-63.
   [3]侯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8(27):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5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