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云

  1 以形成像,以像成字
  
  形是指“字”的形状,而“象”则是指印像有些字本身就是由图像演变而来的,这一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文字本身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借助于实物来帮助学生识记。如:在教《口耳目》一课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形与字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音、字、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认字效果和速度就变得又好又快了。
  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如:在教学生学习“鼠”字时,我让学生把“鼠”字想像成一只小老鼠,然后启发学生,那上面的“臼”实际上就是老鼠的脸,而下面的则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来,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我把这种方法称为“联想识记法”。
  
  2 教形近字,注重比较
  
  在教学生识生字时,我一般不让学生单独去认,而是把相近的字集中起来,一并出现,让他们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我把它与“日”字相比较,告诉学生记忆方法:“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在学生学习“她”字,我们可把“她”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比较识记法”。
  
  3 形义结合,加深理解
  
  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教“看”字时,我让学生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教“跑”字,我让学生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在教学“开”字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让画面中的人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猜这代表什么字,先显示古体字像两手拉开门闩开门,接着把古体字笔画拉直,最后写出楷体“开”字,用颜色标显,使画面闪动。通过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使学生知其来源、含义,当今后学习“升、弄、奔、弃”等字时,学生自然会把这些字的意思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形义识记法”。
  
  4 巧设情境,主动识记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轻松和谐学习环境。除了老师要有调控外,还要结合课文即席表演小节目,穿插儿歌等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一个课件,问学生:“这只小蝌蚪想找妈妈,可是遇到了困难,不能往前游了,同学们愿意帮帮它吗?”“愿意!”学生的回答十分响亮,看来他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只要你最好的方法记住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和青蛙身上的字,小蝌蚪就能找到妈妈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样,看着因为自己的帮助小蝌蚪一步一步的向前游,学生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当我代替小蝌蚪感谢同学们的帮忙时,班级沸腾了,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情境识记法”。
  
  5 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在识字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识记能力。我曾设计了一种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我出示“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一碰,他他。”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游戏识记法”。
  当然,“授人以鱼,末若授人以渔。”我们与其教会学生一百个字,还比不上教会学生一种识字的方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便利,引领他们自觉寻找识字规律,走自主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2007-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