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卫东

  【摘要】 21世纪是我国基础教育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关键词】 发挥 主体 调动 积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清和认同了这样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是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审视、思考和探索的立足点,而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积极发挥,才能有效实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1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革新。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式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自觉的改变其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敢想、敢问、善问,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礼物--一个装满东西的箱子。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礼物吗?把箱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还有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你是怎么分开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允许学生出错。这样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设计好实践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
  
  在教学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感受新知,尽情地训练思维,尽情地构建新知。比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时,我利用体育课的机会,带领学生沿200米的跑道跑了5圈;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沿马路一侧数出41根路灯杆(每两根之间25米),并且走一下这中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这样,就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发展。
  
  3 注重“问题”“意识”培养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教学中的设疑置问要奇巧。教师要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诱发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自然生成。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足球比赛的比分是几比0,而学生在学习“比的意义”时,又遇到 “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情况,于是产生问题情境: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足球比赛的结果又经常写成2:0?3:0?因此,在新知探索中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
  
  4 发掘学生的教育资源,推动师生多边互动
  
  学生这一教育资源,以往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而不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不仅使学生的发展更个性化,也必定会使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课堂上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容器”他们是有“思想”的生命体。教学不仅要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还必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生生情感交融,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全面思维共振。因此,必须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学习等学习方法,同时积极尝试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学生的经验世界,教材内容,教师知识素养整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收稿日期:2007-0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