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样花 同样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明恩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a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参》上说: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古人选择的评价,感悟先哲的高尚品性和坚强意志,探索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研究探讨能力。
  看完此题设计和要求,我即被深深吸引。里面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活动成果展示,是围绕教材的人文性设计比较成功的一道题目。假如引导的好,会使学生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实际操作这项活动呢?
   对此我分了三步走:讨论屈原、司马迁的选择有无价值。有近80%的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认为是有价值的。然而还有20%呢?我注意到学生们主要提了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屈原不尊重生存,即不注意个体的活的意义,轻易的选择了死亡,因而它的选择是无价值的。学生还举了阅读课上刚刚学习的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来强调生存的价值。另一种就是认为司马迁的选择使其受尽了侮辱,丧失了人格尊严,人活着是要有尊严的,因而它的选择苟活于人世亦无价值。学生的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又比较偏激。我们都知道司马迁与屈原的选择实际上都体现了生命的尊严。对此我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再去理解人物的选择。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们选出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去解决。
  甲生针对第一种观点回答道:屈原是在写出光耀千古的文章之后,在楚国朝政一片昏暗,屈原忠君爱国却被贬黜,万般无奈之下,做出投江而死的选择。他的死体现的是爱国,是与楚国共为殉,人都有求生的欲望,面对沦为亡国奴和以死殉国两种选择,哪一个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呢?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吗?甲生的情绪此刻有一些激动。另一名学生也受其影响,积极为司马迁鸣不平。司马迁是在汉朝鼎盛时期,由于李陵之祸而惨遭宫刑,他若为此而死,如蝼蚁之死,可以说毫无价值,是无意义的。因而它发奋著书,最终体现了人生的价值,面对学生的答辩我甚为高兴,那两种观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开始实施我的第二步:讨论二人的选择谁更有价值?对此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为司马迁的选择更有价值的占绝大多数。理由是他们的选择体现了“执著与变通”。屈原的死是由他的执著于人生的追求而造成的,假如他选择了生,是否会多写一些文学作品?是否会对楚国政治更有帮助?从而更有价值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迁的选择更有价值一些。他更为变通,当然这个变通是几千年时间,由屈原用生命换得的。那么另一种呢?同学们在群体讨论的基础上回答道:屈原的死从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为国家,而司马迁是为了个人,是为了个人的名誉,个人的尊严,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总要通过其社会性来体现。这部分同学还引用本单元创作《正气歌》的文天祥和史可法为例子加以佐证。我为这部分同学的发言喝彩,同学们也都鼓起掌来。他们的发言充分体现了反弹琵琶之妙。
  第三步:在理解二人选择的基础上,以“我想对屈原说/司马迁说”为题,和他们二人对话,使其二人亲口说出为何做此选择。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碰撞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二人的选择认识更深刻,又再一次激起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积极性,写出了异彩纷呈的小论文,因而本单元的这个活动题目是很有价值的。屈原、司马迁的不同选择可以说体现的就是别样花,同样美。而他们留给学生对生命的深思与探讨,亦是别样花,同样美。我盼望着这样的活动题目在文本中经常出现,让学生们的智慧之花在文学园地中竞相开放。
  
   收稿日期:2007-03-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5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