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结课,让语用别样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句话准指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关注结课环节,找准语言训练点,让语用别样精彩,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仿写;表达;语用
“结课”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尾声的教学环节,可以梳理整堂课的思路,及时归纳、总结、拓展、提升,是一堂完整的课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在课堂非常重视课的导入、展开、评价等环节,绞尽脑汁让导入新颖有趣,教学过程精彩纷呈,可到了课的结尾却草草收场,更有甚者,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直接省略结课环节。种种“虎头蛇尾”的做法让观课者不禁感到遗憾。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结课环节,其实蕴含着丰富的语用资源。20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关注结课环节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典范仿写,凸显语用
(一)特别段式的仿写
段式训练是写作的基础。段式仿写一般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如何把段写得具体生动,往往是学生困惑的。不妨尝试结课时,结合文章中富有写作特点的段式进行仿写。例如《燕子专列》中,人们如何救助冻僵的燕子的画面感极强,那么这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先来看看群众救助燕子的画面:“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是“面”的描写。再来聚焦“点”--小女孩贝蒂。“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小贝蒂是救护燕子人群中的一个缩影,正因为瑞士有千千万万的“贝蒂”,燕子们才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所以出现了课文开头和结尾那令人难忘的一幕。作者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把人们如何全力救助燕子的画面写得形象生动。结课时,教师可以出示校运动会的照片,回顾校运会的场景,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运动会的场面。可以指导学生先写运动会整个热闹的场面,进行“面”的总体描写,再聚焦到某个运动项目或某个人的特写镜头,进行“点”的丰富。这样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校运动会的场面描写自然活灵活现,生动具体。
(二)谋篇布局的仿写
教材中的课文各具特色,就谋篇布局来说,有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结构等等。《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总-分-总”的写法,条理清楚,叙述具体,学习本文除了指导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丽,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总-分-总”式的篇章结构。因此结课时,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如:我们校园的景色、家附近的公园等,启发学生:“我们的校园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或者说一年四季都有怎样的景色?同学们经过观察,一定有很多发现吧!”接着,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在班级汇报,学生基本上都能仿照本文“总-分-总”的写法,学生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二、文本创生,拓展语用
(一)于留白处“补白”
文章与绘画艺术相似,作者的高明之处往往会在恰当的时机留下一些“空白”,结课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之后会是怎样呢?他们一家九口以后的命运会如何?结课时可以抓住此处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就能延伸情节,开拓想象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补白”训练,既让本文的情感教学力透纸背,更是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于拓展处创新
结课的时候可以进行别具一格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对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不失为一种创新的语用方式。例如课文《鲸》结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写话拓展训练:一天,海洋王国要举行鱼类音乐会,鲸满怀信心地想去参加,没想到却被门卫大鲨鱼拒之门外,理由是鲸不是鱼类,没有资格参加鱼类音乐会。鲸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到了家里越想越气,就写了一张状纸把大鲨鱼告上海洋法庭。请你替法官写一张判决书,让鲸心服口服。如何写这判决书,其实答案都在文中。但学生必须在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在结课的时候进行这样富有创新的拓展训练,既是一种理解性练习,也是一种语用练习。儿童化的个性表达,学生兴趣盎然,一举多得。当然拓展训练要注意“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
“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结课环节,能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能将语用落到实处,让语用教学别样精彩,从而给本堂课画上完美的句号。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挖掘语用资源的慧眼,不放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容易被忽略的结课环节,结课的时候不忘寻找易被忽略的语用训练点,巧妙地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以达到“曲虽终而意未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