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到非洲市场淘金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黄俊强所在的那家国营外贸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宣布破产。原来在国际市场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他,失去了国企这个金字招牌的支撑。
  客户诚邀,心怀梦想踏商旅
  黄俊强在岗时,由于讲信誉,素质高,曾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全球销售网。公司垮了,但做了十几年生意的客户仍对他十分信任。一次,一位津巴布韦的老客户将一份床单的订单发到他的私人邮箱里。计算下来,这笔货物虽然量不太大,但抛去各种费用能赚8000多元人民币。为了维持客户的关系,他只好把业务转给了朋友的公司,最后只落了2000元的“介绍费”。后来,这位津国的客户通过电子邮件谈起,如果有一家中国公司在当地开办一家销售店就好了。中国的轻工产品、纺织品等很有市场,虽然利润很可观,但由于量小、商人又习惯用当地货币结算,转来倒去地十分麻烦,很多中国大公司对此不屑一顾。如果黄先生有意,他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很好,可以提供办理签证,选店、融资等便利,共谋发展。
  于是,黄俊强带着2万美元,拿到商务签证后,满怀着梦想踏上去这片东南非洲的创业之旅。
  灵活变通,借力拓出生财地
  销售店设立后,还是那位老客户带来了一大批经销商。比起欧美的大客户来,由于津巴布韦的人口只有1000多万人,这些经销商实在是小得出奇,有的经销商就是夫妻店,而且经营的品种五花八门。黄俊强报了价后,惊奇地发现里面大有赚头。从国内拖过来的货,可以按翻3~4倍的价格卖出。黄俊强灵活变通,在一个货柜里拼上百种杂货,既有津国市场上最短缺的学生用的文具、救灾帐篷、体育用品等,也有像床单、自行车、塑料桌布等大路货。这些商品还在海上的发运途中,一些性急的经销商就打来了货款。收取了本国货币后,那位一直帮他,并在销售店入了股的老客户神通广大,通过设在首都的外资银行或在南非将其兑换成美元。批量小,货币兑换两大难题解决后,黄俊强在津国的生意做得顺水顺风。
  抓好采购,从容迎接新挑战
  在2011年年底以前,黄俊强在津国由最初每月1万左右美元的销售额做到了月均5万美元。所有这些供货基本上都是他原来的供货厂人托人、托关系完成的。由于供货厂家的接触面有限,加之经过多道环节后,利润缩水。有时供货衔接不上,黄俊强还得专门回国看货催货,这样一来,两头很难都照应全。2011年春节,他利用回国探亲的时间,将原来两名很要好的同事招到他的门下,成立国内采购部。最初,采购部只在武汉的汉正街寻找货源,这里价格廉,在此开店的外地厂家不少,基本上能满足配货的要求。后来,在得知浙江义乌有小商品城后,他将采购部移师到了那里。由于离浙江的生产厂家更近,从温州或上海发货更为便利。有了得力助手帮他理货,从此彻底解除了有时供销衔接不上的后顾之忧。
  现在黄俊强的年销售额在180万美元以上,利润在10%左右。黄俊强认为稳定的货源是赢利的根本保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708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