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赟 吴玲艳 刘海利

  摘要:次贷危机对各国的影响超出预期。反观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利率变动、房市逆转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资产化证券所承诺的现金流,现金链条断裂使得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和蔓延。商业银行在本次危机中体现出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的缺憾。本文旨在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对次贷借款人评价及监测、房市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发展现状,提出区别分析借款人收入层次及利率敏感性、房地产市场与政策走向联动关系防范对于疏导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现实意义及有效性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收入利率敏感性;市场联动关系
  
  一、次贷危机爆发及演变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来临。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74票对25票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10月8日各大央行同时行动,对金融市场的动荡作出明确的回应,接连宣布降息。
  至今,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风暴,其强大的破坏力必然带来金融产业的完善和升级。此次危机根源在于银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次级个人住房信贷)在利率变动、房市逆转的情况下无法提供资产化证券所承诺的现金流,从而造成现金链条断裂。违约行为的传导牵连多家机构,最终演化成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笔者认为,此次危机对于中国而言,有两点值得探讨,一是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管理,二是引爆此次危机的次级贷款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对于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增加流动性,连通金融中介与资本市场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此次危机的爆发,并不是衍生产品自身的过错,失败的经验更有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链条向资本市场方向延伸,实现了资金的周转循环,即完成“住房借款者―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者”的资金流转过程。反思中国自身的情况,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业务仍然处于传统的模式之下,资金循环尚停留在该链条的前半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没有通过资本市场予以分散化的机制,在此前提下,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向商业银行集中,对其监测、防范及疏导不可忽视。本文借用危机的警示意义,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做探讨。
  
  二、我国个人住房信贷发展情况及风险分析
  
  一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以其低风险、低不良率的优势,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拓展信贷业务、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据有关统计资料,2008年6月末,我国商业性购房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的占比10.3%。商业银行充足的流动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涨势使得个人住房贷款的申请门槛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数量呈上升态势。繁荣背后也初显了风险,集中表现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偏高、不良率开始上升、假按揭等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推翻了住房信贷为优良资产的神话,危机爆发的源头为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在利率上升、房价下跌的环境下无法提供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违约现象,由此次危机中风险来源进行剖析,可以总结出个人住房信贷领域风险类别。
  结合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过程、个人住房信贷与房地产市场的联动关系,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1、信息不对称,包括审查环节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及对借款人贷后行为的监管真空(道德风险),2、信息不完整,主要指商业银行对于相关市场联动效应的敏感程度以及由此对其贷款管理的改进努力。
  1、信息不对称风险
  商业银行在审批个人住房贷款时,过多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抵押住房资产),使得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个人还款能力、信用情况的考查,以简单的程序化运作代替审慎的判断,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外部环境上看,我国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对个人信用的评价增加了难度。此外,在房地产市场偏热的情况下,为了竞争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主动降低审查门槛,使得逆向选择问题更加突出。近年出现的伪造收入证明资料、假按揭等现象正说明了对个人信用评价的低效。而在贷款发放后,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对借款人信用情况变动了解不及时,出现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个人住房贷款期限长,个人还款能力的很大一部分基于对未来收入、财产状况的判断。在发放贷款时,对其信用状况的确定是基于预期,在发放贷款之后如不能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修正预期,必然导致借款人行为与合同规定出现偏差的现象。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有限,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不守信”成为行为人理性的选择。因此,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批、回收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证对借款人资信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外部信用环境尚需健全的背景下,建立内部有效的信用评价标准、保持信息更新的效率是防范信息不对称的必然选择。
  2、信息不完整风险
  从经济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联结诸多上下游产业,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走向事关政策制定、个人决策。房地产个人住房贷款联结个人借款申请者、房地产市场、政府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该项资产的运用必须充分考虑到政策、市场、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准确把握关键变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①借款者分析
  个人住房贷款借款人的违约可以分为两类,理性违约与被迫违约。理性违约是借款人基于自身的判断,对利率、房价走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继续还款的成本大于收益而主动进行的行为。被迫违约是借款人贷款后因实际支付能力的下降,无法继续正常向商业银行按期还本付息。这两种违约的定义传递了一则基本的信息,即利率政策、房价走势对于借款人还款能力及意愿的影响不容忽视。房价持续走低可能导致借款人房产价值大幅缩水,继续还款意愿下降。房价持续高涨时,如果政府采取反经济周期的措施,那么必然导致利率上升,还款成本上升,在这一成本大于收益时,必然出现借款人违约的情形。
  另一方面,个人还款能力的考查应区分不同个体的财产构成情况,如对于资本收入占比较大的借款者而言,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其收入相比较而言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从而对其还款能力的侵蚀程度更大,从这一角度出发,利率变动对于个人财产构成情况的影响因个体而异,商业银行在衡量个人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这一差异。此外,个人住房信贷在个人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大,该项资产/负债与其他资产/负债高度相关,应结合不同借款者自身资产组合的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②抵押资产价值分析
  对个人住房信贷,商业银行认为信用风险较小的重要原因为要求借款人将所购房屋作为资产抵押,以房屋资产价值作为借款人还款的重要保障。结合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对于这项“心理屏障”的认识,应该保持更全面的视角。抵押物自身的价值与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价格变动趋势、交易渠道密切相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本身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抵押房产的变现价值并不是简单的理论价值。因此,抵押房产不能取代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监测,要掌握抵押资产价值的确切信息,必须掌握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供需构成等动态信息。
  ③政策变动分析
  房地产产业牵动着经济体大约20-30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与繁荣。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更为直接的影响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在利率未实现市场化的环境下。为熨平经济周期而进行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影响到其风险敞口大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主要在于存贷款利率调整不同步带来的“不匹配”风险,以及由利率风险引发的提前还款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判断是商业银行避免利率风险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商业银行降低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对策
  
  由以上讨论,结合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信贷的流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①完善个人信用资料数据库,实现对借款人申请资格的严格审查、贷后行为的有效监督。个人信用资料传递了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信息,个人信用资料的不断变化与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仍然处于待完善阶段,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商业银行必须自行积累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库,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还需考虑信息与信用状况的相关性。同时必须结合信用资料的变动,引入时间变量,跨时期的分析借款者还款能力、还款愿望的变动。
  ②运用资产组合分析,对借款者财产进行层次划分、利率敏感性研究。随着我们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的收入来源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利率的变动对不同层次收入的冲击不同,如资本收入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劳动收入对于利率变动敏感性较低。个人的财产状况是其各种收入的组合,其信用情况与整个资产组合相关,对于个人收入来源的分析,必须保持全面的视角将分析扩展到借款者的全部资产,研究其各层次收入对于利率变动的波动性。将表征市场变动的关键变量纳入分析方法,从而保证对借款者收入来源稳定性、抗风险能力的判断客观高效。
  ③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向,预测政策制定者行为,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个人住房贷款使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与商业银行相联系,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体现着国民经济的繁荣程度,从而指引着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市场与政策的相互影响对抵押资产的价值、借款者资产-负债情况造成直接的冲击。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及预测由此导致的政策变动是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风险防范的必要措施。
  ④客观评价衍生产品,通过金融创新疏导风险。次贷危机使人们对衍生产品的发展提出疑问,客观分析,衍生产品对于规避风险的作用是不能否认的,不应因噎废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住房消费信贷期限长、金额大,而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得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由此上升。住房贷款证券化能改变银行资金来源结构,缩小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分散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同时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此次危机中,发起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得到很好的化解,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是分散和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分析总结
  
  综上,次贷危机以其强大的破坏力必然使得金融向纵深继续发展,危机背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缺乏疏导化解机制,个人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本文客观分析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我国个人住房信贷的审核、监督机制,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种类及防范措施。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整是造成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的原因,同时,考虑房地产市场与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与政策走向之间的联动关系,提出对借款者的还款能力考查应基于借款者资产组合及该组合对市场条件变化的风险抵御能力,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风险的测度应结合房地产市场走向及其引致的政策变动情况。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疏导分散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创新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在有效监督之下,控制杠杆比率、保证借款人现金流偿还及时性,衍生产品的风险分散功能将得到体现。
  此外,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及由此引发的治理措施,需要商业银行自身之外相关机制的发展相配合,个人信用资料的完善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个人失信行为需要法律制度予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涉及监管部门对不同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监控。商业银行提高自身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随着外部机制的不断完善,整体风险将会得到有效分散,从而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符林、侯英.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发展的启示.中国金融,2008(21)
  [2]范红雷.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个人住房信贷的警示.财经科学,2008(04)
  [3] Peter S.Rose.商业银行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4]郭志仪、隆宗佐.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与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研究.消费经济,2008.04
  [5]陆燕宏、鲁欣.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析及证券化研究.现代金融,2008(02)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2027.htm